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真誠的回報(蘇震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真誠的回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真誠的回報》中國當代作家蘇震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真誠的回報

——甘肅省會寧一中副校長、特級教師吳建烈40年講檯曆程

對於五十有九,退休在即的吳建烈來說,與其稱他為能人,更不如說他是個知恩圖報、學成而歸、有大愛而做小事、以畢生精力回報家鄉會寧這塊貧瘠的黃土地養育之恩的熱血赤子。要不然,1961年7月他從西北師範學院化學系畢業後,不但自己不留省城蘭州工作,還要把當時已在蘭州某軍工廠工作的妻子軟纏硬磨地拽回到小縣城會寧呢!

吳建烈說得真誠:「我是喝會寧窮山溝里的苦水、吃黃土坡上的洋芋長大的,我深知十年九早的窮山溝里最需要教書人……那麼,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山裡人的後代不去,誰去?」

吳建烈記得他在山間土廟裡上小學時用食指或細柴棍在院子裡長串長串畫字的過去;也記得因本縣無高中可上他前往遠在120華里外的定西中學往來步行的艱辛歲月;交不起學費,節假日打工掙錢;肩挑背馱,頸後椎骨留下了終生殘疾。

吳建烈對故土會寧一往情深。

吳建烈深深地愛上了故鄉的教育事業。

幾度有緣

1963年夏,執教兩年有餘的吳建烈作為全縣數得着的優秀青年教師而被選調到了縣委「五反」辦公室。這在至今被多數人認為是絕好機遇的美差,對他卻無多大震動。出於服從組織分配,吳建烈無條件去了,可他一去就「身在曹營心在漢」,時刻惦記着講台、學生,竟至尋機返回一中的講台。1966年,終於在常人不解的目光中放棄仕途的良好開端,固執地重返會寧一中重做孩子王。有人曾問的恍惚不解,他卻答得乾脆明白:「教師是我的理想職業,也是我衷心的選擇,我的秉性與講台有緣,我愛當教師!」你聽,是如此實在的衷情。

1973年,吳建烈以加強工作的名義,由縣城調往鄉里的中川中學,並任校革委副主任。當時,共和國的教育戰線,正處於「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嚴峻時期,身居要職卻不當權的吳建烈,在與他的辦學思想極不合拍的氣候環境中,出人意料,頂住各種壓力,靈活機敏地排除諸多干擾,堅持從大多數學生和家長的真實願望出發,堅持「學校要以文化課教學為主」的觀點,維持了學校相對穩定的教學秩序。正因如此,當1975年12月兩報(《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一刊(《紅旗雜誌》)發表了《無產階級教育革命的大方向不容篡改》一文後,他首當其衝地被打成了「鄧小平資產階級復辟路線在中川中學的代理人」而受到衝擊,並在上掛下聯之下,「吐故」到了縣「五·七」紅專學校,當該校遷往遠離縣城一百多里的郭城驛紅堡子時,吳建烈才受命主持恢復1969年被文革狂濤解散的會寧縣第一中學,從而有緣又成為該校的一員。

是年,正是粉碎四人幫後的1977年,吳建烈曾被政治運動封凍的心河,被來自多方的熱切信息,衝撞得咯巴巴響將起來了。

審時度勢

會寧一中在吳建烈的主持下迅速恢復了,他責無旁貸地主管起了教學。

春江水暖鴨先知,傾心於教育事業的吳建烈,仿佛潛意識的感知到了科學春天的即將來臨。於是,他本能地放眼全國,大膽地實事求是地按照教育規律,抓以促進良好的敬業精神和提高業務素質為重點的教師隊伍建設。他以身作則,以學習態度的認真性,時間利用的科學性,學習方法的靈活性,效率的高效性,在所不辭地建設着屢屢受創的學風呢!

學風建設的至關重要性,行家們不言而喻。新恢復的會寧一中的教師隊伍現狀,讓吳建烈久久不安:中師、高中學歷的占了70%,大專的僅占20%,本科的則不到10%。然而,僅僅不安不行,還要有可行的解決辦法。恰好,中央電大開播了,吳建烈如苗逢雨,一夜間便有了可觀的「長勢」:吳建烈為每個教師的課表中安排了相應專業的電大課程,讓他們既是本校的教師又是電大的學生,教學相長,更新知識。

事實早已證明,吳建烈的這一舉措,「短平快」地提高了全體教師的業務水平,也短平快地實現了教師業務水平由不匹配到比較匹配的轉變,是會寧一中這所如今在全國有名,當時在當地並不起眼的完全中學,及時地將教育發展的態勢匯入到全國教育革命的大潮之中了。

顯然,這是個良好的開端,開創者即吳建烈。不僅如此,還有好多開拓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均出於吳建烈智慧的大腦,勤勞的雙手。

進入 80年代以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好孬之風均對學校有所影響。面對商潮時尚嚴重衝擊教育思想的現實,吳建烈想在心頭干在手下,他夜以繼日,初擬、制定了以工作量和教學、班級管理效果為重點,包括師德、出勤、教研成果在內的《工作定量考核條例》,該條例一經上會討論通過,則實現了會寧一中由傳統的經驗管理到科學的定量管理和由人治到法治的學校工作管理轉變,將競爭機制及時地引入了教學管理,達到了新形勢下教師自管的目的,大大促進了整個教師隊伍的敬業精神。

90年代,舉國上下,教育科研迅速發展,推動了全國教學方法的改進。善於博覽收集教育發展信息的吳建烈,深知省內外各地教學水平的提高,為此他不甘寂寞了:針對本校多數教師滿堂灌的陳舊被動教學方法之現狀,大膽提出並實施了「研究課教學」,促成了從滿堂灌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轉變。就是這種「研究課教學」,一經倡導推行,就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並在各級講課競賽中使會寧一中教師取得良好成績。曾經不僅多學科地囊括過白銀市的第一名,也曾幾度奪得甘肅省的一等獎和特等獎,還取得了全國二等獎,從而成為甘肅省在這方面取得最好成績的學校。就是這種「研究課教學」形式,還被輸出到優勢在甘肅省會駐地的蘭州市教育界,副校長兼教導主任的吳建烈,貢獻大小,價值如何,恐怕只有教育專家與同仁們去評估,最有權威最能服人的了。

有人說:出自吳建烈思想下的好多轉型舉措與配套有序的嚴格的常規管理措施,是真正推動會寧一中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一根有力支柱,從而與其他學校合力舉起了「狀元縣」美麗奪目的桂冠。似乎不是誇張之詞,是很有道理的,大有深究之必要。

一顆愛心

好多人至今不會相信,以教導主任著稱的吳建烈有時身兼繁重複雜的班主任工作。的確是事實。事實之下,所體現的全是吳建烈對事業對學生的一片愛心。

吳建烈如此說:「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我把培養集體主義思想始終放在第一位。因為眼前它是班級凝聚力之所在,從長遠看則是愛國主義的堅實基礎,也是服務於民眾、社會和做人的思想基礎。」這不是把抽象的大道理遠目標,形象化真實化了嗎?如同共產主義目標要從一人一事做起一樣淺顯而深刻。無疑這是大愛與小愛的辯證關係了。

至今,有關吳建烈教導主任「三任三免」引出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插曲,實在很能讓你明了他的工作個性、工作能力與一片愛心的。

吳建烈的教導主任在職時間累計長達28年,發生在1982、1986、1996年的三次任免是有些戲劇性的。真實的說,1996年的最後一次是他主動申請給年輕人讓賢、另外兩次是被易人的新校長所免。究其原因既簡單又複雜——吳建烈對領導缺乏「親和力」。

說到對領導的親和力,不得不講講在吳建烈工作中的為人哲學了:吳建烈飽嘗運動之苦,尤其在文革中,他親眼看着一些人今天還是領導的熱心人,明天則是主要問題的揭發者、「反戈一擊」的有功者、反目成仇者……因此,無論哪位領導上台,他都保持正常的上下級關係,做到必要工作請示匯報,會上直述意見,嚴格執行會議決議,平常不打擾校長,更不去無事有事地聯絡感情,無話找話地溜須拍馬。結果這種吳建烈作風在領導眼裡屬於「不熱心、不順心」的「冷血」行為而在短期內不被理解,於是就校長負責制的免了兩次。好在他每次受免後都很平心靜氣,一不對領導說三道四,二不發牢騷怨言,只是一如既往的教課,走自己的路。1982年受免後,他在教課的同時,潛心於個人研究,接連在《甘肅教育》雜誌上發表幾篇化學教學論文,竟然開了全縣教育界教學論文變成鉛字的先河,讓不少人特別是領導大受震動。1986年免職後,他當即申請擔任全校最差班的班主任,而且短期內班風大見佳效,最後高考成績出人意料的顯好,他因之又獲「白銀市優秀園丁獎」。校內校外又是一次不小的震動,活鮮鮮的一塊金子,放在哪兒都閃光。貴就貴在他本身的行為;貴也貴在兩位校長都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在思想上對他平了反,提請縣上重新發文任命復職!由此他還獲得了個「不倒翁」的雅號!也見風格,也見愛心,也見真情!

吳建烈於班主任工作管理過程中所堅持的「三個三」方法,既能說明他對事業的忠心,又能說明他對工作的誠心,更能說明他對學生的愛心。

所謂「三個三」即三愛——一愛全體學生,是為教師之美德;二不嫌棄差生,因為每個人會從不同的角度上成才;三不鄙視犯有錯誤的學生,因為人無完人,弱苗更需園丁栽培。三勤——勤觀察了解,掌握學生愛好特徵;勤談心傾聽,摸清思想脈搏;勤指導,把握解惑關鍵。三嚴——從嚴要求好學生,此乃真愛;從嚴要求本校教師子女,不搞特殊,有利維護校紀;從嚴要求班幹部,是形成集體良好風氣的關鍵。

文章寫到這裡,我不得不加重語氣重新強調人間之愛心了。說到愛,也不可不提吳建烈為了學生,放棄執教24年之久總結刊發多篇教學論文的化學專業課,而去填補沒有地理課專任教師空擋的事。那是地理課為高考科目之一的80年代初。這一年,唯一一名地理課教師調往老家去了,面對該課無人接替的嚴峻局面,他竟然接了在別人看來大有聲譽大敗之可能的地理課。是呀,短時期內要改科去教不曾專業的專業高考課,真的是有些風險的,弄不好近30年的合格甚至優秀教師的好名將付之東流,落個「念老師」、「不會教」的名聲。吳建烈不是沒有想到這些,而是更多地想到了學校整體工作和學生的課程與前程。然而,在他人看來他畢竟是「假冒偽劣」。可他更不甘於「假冒偽劣」,深信勤奮出天才,功夫不負有心人的格言。於是,假期,所有的節日與課外時間,都投向地理專業化中去了,他潛心鑽研理論知識,苦練繪圖技能,竟能比專業者還細研深究。不是麼,從1985年到1994年,他利用整整十年的假期,自費1.6萬元,六次出外到過27個省、市、區,實際考察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植被生態、生產建設、文物古蹟、風土人情等。他曾登五嶽下滄海,領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磅礴氣勢;也曾親賞「高峽出平湖」、「小橋流水人家」等詩情畫意,還曾去欣賞卡斯特溶洞,驚嘆「群龍魔窟」的奇觀,貪婪地積澱着感性的地理知識。那年,他專程前往南京,有的放矢,自費380元於南京科學院購買了地理錄像帶,上課時為學生放映。可喜可賀,吳建烈自謙為「假冒偽劣」的地理教師,所教的班級成績在1993年以前高考階段,卻高出了省平均線10分左右,撰寫的地理課教學論文《用切片觀察法講解等高線》,於1987年就發表在了《甘肅教育》雜誌上,同年被評為中學地理高級教師,並於1993年參加白銀市特級教師評選課中獲得第一名。他是通過勤奮努力,運用聰明才智,取得合格、優秀的地理課專業待遇的,也把理想的愛,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落實給了無數雙渴望在即的農家子弟的目光中了。

說到愛,感人之深的還有吳建烈幫助學生童猛的故事。1989年高考第一天,本班學生童猛在去考場的路上不幸被汽車撞了腿。事故進入吳建烈眼裡後,他當即承擔了照顧童猛的義務。三天高考期,他每天跟架子車拉童猛於醫院與考場的路上。考試結束後,他又照顧童猛養傷,直到痊癒。好在童猛當年就考取了吉林大學。

吳建烈當班主任時被學生稱為「靠得住的後盾」。那是因為:平素里學生暫不用的飯票、現金等物什均放在他的抽屜里,以保證安全,也好讓學生放心,集中精力學習。另外,班裡六七十個男女同學,常遇飯票書費青黃不接的情況,八元十元者不少,甚至二十元三十元者也有,長年累月下來,竟超過千元以上。

劉亞和同學擔任室長時不敢大膽管理,晚上熄燈後宿舍不能安靜他也聽之任之。吳建烈向他指出:當前連這一點小責都盡不了,今後怎樣立足於社會,為社會擔負起更重的擔子呢?劉亞和醒悟了,敢於大膽管理了。第二學期他還更名為劉立,意為做一個勇於負責能自立於社會的人。劉立是立起來了,他那年考取了西南財經大學,現供職於佛山建行。

一位曾由外校轉入吳建烈班上的學生在考入武漢大學後給他的第一封來信中直言不諱不含不蓄:「要不是轉入您班上,我很可能考不上大學,至少還要補習一年呢!」

真乃愛心所致,桃李香醇,意味無窮啊!

心聲悅耳

1995年4月27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記者陳耀文來到聞名遐邇的「狀元縣」會寧!在會寧一中專門採訪了吳建烈同志。問答之下,一個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具有大愛情懷的教育工作者的心聲,乘着萬里電波傳向祖國四面八方,傳向五洲四海。

「你教過的學生中有那麼多考上了大學,對此你的想法如何?」陳耀文問。

「首先這是我對社會應該的回報,其次是對社會的奉獻。」吳建烈幾乎不假思索的回答。

「現在你教過的學生中肯定有很多職務比你高,物質生活條件比你好,對此你又怎樣認為?」

1995年4月26日在會寧一中校院接受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記者陳耀文先生採訪(馬登奎攝)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每個教師的心愿;學生對社會的貢獻大,這就說明教師的社會作用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得到延伸,是必然的,應當的,更是作為一個教師所渴望的。至於物質生活條件,我認為:一個人的溫飽解決後,最主要的是精神追求……」

春風化雨,花草有言;深水無波,濤聲有韻。陳耀文與吳建烈的對答有這樣的詩情畫意嗎?

1996年9月,在甘肅省首屆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期間,吳建烈有機會與孫英省長同桌就餐並進行了交談。在交談中他坦誠地對孫英省長說:「我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不能誤人子弟』的職業責任感,促使我一直勤奮敬業;二是'為人師表』的身份,自覺約束和規範着思想品行;三是學校的管理者崗位,責令我'打鐵先得自身硬』,力爭事事率先垂範。」

吳建烈在1994年11月於北京接受了遼寧鐵嶺市教委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教育藝術家協會理事東纓先生的採訪,期間傾心至於無話不說。當涉及他本人幾度不公卻幹得十分認真時引起了東纓先生的注意:那麼多不公,你卻悠悠滿腹情結,盡如游而戲之,為何?

吳建烈坦然而答:「人活着就是嘗盡人生百味,像我這輩知識人,早以身相許,離開教書育人,還有活着的趣味嗎?哪朝哪代也不能總是風浪大作,日月無光,一旦停了,就有人施展的天地了。因此,我就是這樣,幹事業不失時機,給一點陽光,就巴不得燦爛呢!」

好一個「給一點陽光,就巴不得燦爛!」聆聽之下,誰不能漸入佳境,而又夢幻般想到一種崇高而透亮的精神呢!卻又是那麼實在而又高大的聳立於你的眼前——人格之路上,一尊完美的形象,伴着和風細雨般的樂章,向你也向我微笑走來……

也是回報

記得有一位偉人說過: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他卻願作葉的事業。因為葉是謙遜地專業地垂着綠蔭的。總結吳建烈的40年講台生涯,所作所為,何不是以葉之功能做其事業呢?但他畢竟襯託了美麗的花朵,並呼吸着芬芳的味道,距果實也近,或者正在享受着果實的甘甜與醇香。

——1991年,國家教委、國家勞動人事部授予他「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1994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甘肅省特級教師」。

——1996年,由國家教委編輯出版的《全國中小學校長名言錄》一書中,收錄了他在30年副校長工作崗位上所悟的治學格言,或者說是校長格言吧:「當一名校長,一是強的業務、行政能力能生威;二是公正廉潔的品德能增威;三是民主勤奮的作風能助威;四是對師生具有深厚的感情能壯威;五是顯著的辦學業績能揚威!」

——1997年,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贈詞:「事可語人酬對易,面無慚色去留輕。」東纓先生在他的《聖園之魂》中稱吳建烈為「會寧的驕子」,理所應當。豈止呢?洋洋76萬言中,三百多個全國各地的校長中,甘肅省不就他一人嗎?

……

本文寫到這裡是該結尾了。突然間,我又想起了吳建烈的一段話;「一個人不要成為'腐生植物』,一旦離開宿主就不能生存,而要像'綠色生產者』一樣,以自己的'光合作用』在為大自然奉獻有機物和能量的同時,自己也鬱鬱蔥蔥,挺拔而立。」

特摘錄於此,作為結束語,是然![1]

作者簡介

蘇震亞,甘肅會寧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副編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