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韋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韋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石韋為水龍骨科植物廬山石韋Pyrrosia sheareri (Bak.) Chung、石韋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或有柄石韋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 Ching的乾燥葉。全年均可採收,除去根莖及根,曬乾或陰乾。

【古代炮製方法】

漢代有去毛盡(《玉函》)。梁代有刮去毛(《集注》)。唐代有炙去毛(《產寶》)。宋代增加了焙制(《普本》)、羊脂制(《局方》)等法。

【現代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本品呈段片狀。葉片呈片狀,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散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下表面側脈明顯,可見孢子囊群。葉柄呈段狀,具四棱,有縱槽。氣微,味微澀、苦。

【質量標準】

石韋含綠原酸不得少於0.30%。

【炮製目的】

石韋味甘、苦,性微寒。歸肺經、膀胱經。石韋多生用,具有利尿通淋,清熱止血的功能。用於熱淋,血淋,小便不通,淋瀝澀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咳喘。炮製後使藥物潔淨。

【應用選擇】

1、熱淋、石淋、血淋常與滑石、車前子等同用,能清熱利水通淋,用於濕熱淋證,石淋。與當歸、芍藥、蒲黃同用,可治血淋,如石韋散(《千金》)。

2、肺熱咳嗽氣喘常與檳榔同用,能清肺化痰止咳,可治肺熱咳喘。目前臨床應用本品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有一定療效。

3、出血證本品單味研末,溫酒服,能止血,可用於崩漏、吐血、衄血等。

【現代研究】

石韋含皂苷、蒽醌類、鞣質及黃酮類成分,還含有裏白烯、槲皮素、異槲皮素、山柰素、延胡索酸、咖啡酸、綠原酸、杧果苷和異杧果苷,以及β- 谷甾醇、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樹脂等。

關於石韋的揮發性成分,採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技術與氣相色譜一質譜聯用進行了分析,鑑定了40種成分,主要成分為正壬醛(11.82%)和1-辛烯-3-醇(4.88%)。藥理實驗證明,石韋的水煎濃縮液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並對慢性實驗性氣管炎有治療作用。用組織培養法檢測芒果苷和異芒果苷抗單純皰疹病毒作用,結果表明這兩種成分有阻止病毒在細胞內複製的作用。現代對石韋的炮製研究僅對其去毛的方法進行了比較。

石韋的炮製據古今文獻記載,均需去除葉背毛茸,不然則「射入肺而令咳不已」。其去毛的方法有石碾串去毛、刷去毛等。有人選取中等粗細河砂,洗淨,乾燥後,置糖衣鍋內,鍋底放1500W電爐1個,啟動糖衣鍋加溫至90℃以上時,加入石韋(河砂為石韋的25倍),不斷前後翻動,轉動15分鐘,取出篩去河砂即得。這種糖衣鍋粗砂加熱去毛法其效率為手工的4.3倍,成品合格率為94.3%。同時,將該法與糖衣鍋粗砂不加熱去毛法進行比較,結果不加熱去毛率僅為66%,這可能是因為石韋與砂轉動撞擊同時,石韋進一步被加熱脫水乾燥,有利於去毛。亦有人建議用炒藥機(不生火)旋轉脫毛,其操作是將石韋一次放入炒藥機內3~5kg,利用炒藥機內輪的旋轉,只需10~15分鐘即可完成。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炙制、焙制和羊脂制等。

2、文獻摘錄「炙去毛」(《產寶》)。「去毛炙」(《總錄》)。「溫水浸,刷去毛,焙」(《普本》)。「背有黃毛……務先去淨,復拌羊脂炒變焦黃,方入藥劑」(《蒙筌》)。「背有黃毛,不拭射入肺中,即成咳嗽難治」(《蒙筌》)。「如緩急,微炙過使亦得」(《局方》)。「治發背,酒調服。除煩熱,羊脂炒」(《得配》)。

【總結】

石韋從漢代《玉函》中就有「手撲速吹去毛盡」的記載,從唐代開始有炙法,後又增加焙制和羊脂制等法。近年來各地炮製規範中收載的大多是除去雜質及梗的生石韋。《中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有生石韋。 據歷代文獻記載,石韋均需刷去葉背毛茸,有實驗表明,葉背毛茸與石韋所含化學成分基本一致,其葉背毛茸在煎煮時不易脫落,少量毛茸只要加強過濾不會引起咳嗽。至於炮製去毛茸之工序是否可以省略,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1]

【炮製方法】

《金匱玉函經》:「手撲,速吹去毛盡。」《全生指迷方》:「去毛,銼。」《活幼心書》:「去毛、梗。」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絲,乾燥,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為絲條狀。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散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下表面側脈明顯,可見孢子囊群。葉柄呈段狀,具四棱,有縱槽。葉片厚而革質,硬而脆。氣微,味微澀、苦。

【炮製作用】

石韋性味甘、苦,微寒。歸肺、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清熱止血的功能。用於熱淋,血淋,小便不通,淋瀝澀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咳喘。如治熱淋的石韋湯(《全生指迷方》);治血淋的石韋散(《備急千金要方》)。炮製後使藥物潔淨,便於調劑和成分的溶出。

【炮製研究】

漢代有「手撲,速吹去毛盡」(《金匱玉函經》)。 唐代有「炙去毛」(《經效產寶》)。宋代有「去毛炙」、羊脂炒等法。明代有「溫水浸,刷去毛,焙」(《普濟本事方》)。並有「背有黃毛,不拭射入肺中,即成咳嗽難治」(《本草蒙筌》)之說。現行,多生用。 在傳統應用中,石韋要求去除葉背毛茸,其去毛的方法有石碾串去毛、刷去毛等。有報道,採用糖衣鍋粗砂加熱去毛法可明顯提高效率,成品合格率為94.3%。亦有人建議用炒藥機(不生火)旋轉脫毛。 [2]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篩去灰屑。

【成品性狀】

本品呈段片狀。葉片呈片狀,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散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下表面側脈明顯,可見孢子囊群。葉柄呈段狀,具四棱,有縱槽。氣微,味微澀、苦。

【炮製作用】

石韋味甘、苦,性微寒。歸肺經、膀胱經。臨床上多生用,具有利尿通淋,清熱止血的功能。用於熱淋,血淋,小便不通,淋瀝澀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熱咳喘。炮製後使藥物潔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