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考評)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科學院 的圖片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實驗室是在中國科學院礦床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2006年8月通過專家論證,經科技部批准實驗室進入建設階段。2009年8月實驗室通過了由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組驗收。

簡要概況

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盧煥章教授,實驗室主任胡瑞忠研究員。

研究領域

根據實驗室的已有工作基礎、礦床地球化學的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為主線,具體研究方向包括四個方面:

(1)重要成礦區帶和特殊成礦系統的成礦作用。以Au、Ag、PGE、U、Cu、Ni、Cr、Pb、Zn等國家急需礦種為主要對象,圍繞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與成礦的關係、大陸動力學與成礦的關係、成礦作用的精細演化過程、成礦過程的構造—流體—物質能量—化學反應耦合機制這些國際地學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對重要成礦區帶和特殊成礦系統成礦作用的深入研究,建立植根於我國地質特點的大陸成礦新理論;

(2)成礦作用的理論和實驗模擬。通過理論和實驗模擬,確定地質過程中元素[1]的地球化學行為以及元素活化、遷移和沉澱的物理化學條件,為深化成礦理論、建立新的成礦模式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3)重要礦產成礦預測理論和方法。以緊缺礦產和危機礦山為對象,以成礦理論為指導,在明確成礦作用時空分布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成礦模式與找礦模式的關係、原生異常與次生異常的異同、礦床的垂直和水平分帶、強幹擾環境下深部礦化信息識別等方面的研究,建立緊缺礦產、危機礦山深部和外圍成礦預測理論和方法;

(4)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及礦山開發的環境效應。以重要礦山為對象,通過查定礦床中元素的共生組合規律、賦存形式和礦山尾礦的物質組成,研究礦床中有毒有害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學行為,開發礦山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理論和技術,改進和發展顯微超顯微物質觀測分析技術,揭示礦產資源[2]綜合利用的途徑以及礦山開發的環境效應。研究工作的總目標是,創建成礦作用的新理論,發展成礦預測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山環境修復的知識體系,為構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力爭把「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科學研究中心。

項目成果

實驗室建設以來,進一步凝練了研究方向和發展目標,突出了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在科學研究、隊伍建設、實驗平台建設和運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建設期內,實驗室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在內的重要科研項目90餘項,發表論文500餘篇(SCI論文123篇),出版專著9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在低溫成礦的背景和過程、峨眉地幔柱成礦作用、華南岩石圈伸展與成礦的關係、元素分配實驗和非傳統穩定同位素量子地球化學、緊缺礦產和危機礦山找礦預測、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山環境效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地球化學理論,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效益。

視頻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走向深海——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