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破舊的資丘文化(田玉成)

​​​​​​​​​破舊的資丘文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破舊的資丘文化》中國當代作家田玉成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破舊的資丘文化

名人因名氣大,所以他說的話就分量重、影響大。我們知道,歷史上有些名人的經典語言流傳千古,常為世人所津津樂道,比如魯迅先生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在現代,有的名家一句話(無論動機)頃刻就可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語,比如前段時間方方的那句「時代的一粒灰……」,瞬間就影響到了整個世界。

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支配,所以我對著名作家溫新階的一句話曾經耿耿於懷,並進行了認真仔細反覆地思索考量,就不足為怪了。

他的一句什麼話呢?

那就是前不久,「新銳散文」推出的溫老師《古鎮資丘的悠悠歲月》一文中,結尾時「扣底」的一句:

「資丘千變萬變,希望不要丟棄文化這件有些破舊但是永遠熠熠放光的衣衫!」。

不瞞說,溫老師這句話我曾揣摩了好長時間。從字面上我們首先可以理解到的意思是:從前,文化是資丘的一件「衣衫」,並且是「熠熘閃光的衣衫」。

民間俗話說:人是樹樁,全靠衣裳。又云:人靠衣衫馬靠鞍。還有:佛靠金裝,人靠衣裝等等。所以,如果就一個人的形象來講:衣衫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應該說對於資丘,從前,民族文化不僅是它的衣裝,還是它的招牌和名片,是打門錘,這是實際,一點不錯。

那麼,重點來了,溫老師文中的「破舊」一詞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

破舊的東西還會熠熠閃光嗎?

溫老師為什麼又總是鍾情留戀「破舊」的資丘文化?別處那些「完整新鮮」的文化難道不是更好嗎?

經過一些時日的認真努力學習思考,我終於理出了結論:原來資丘文化的價值,它的精髓,恰恰就在於它的「破舊」!

先打個簡單的比方,博物館里那些缺頭凹腦、破破爛爛的罈罈罐罐,如果同商場超市里那些漂漂亮亮、琉金放光,用現代工藝燒制出來的瓷器陶器相比,你說哪個貴重?不言自明。

思索中,我試着將資丘的「破舊文化」捋了個頭序,現將其代表性的項目分別列舉如下:

一、破舊的南曲

資丘的傳統南曲一直獨步江湖,這沒有爭議,從其歷史上的發生髮展到後來的傳承保護,可以說資丘人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卓越成就,湖北唯一,全國僅有。

空洞的理論往往讓人生疑,我們還是用實物說話。請看圖:


這些傳統南曲文詞手抄本,最早的是清嘉慶年間的,距今二百多年了,當然已是破舊不堪,但這是土家山寨優秀傳統文化續存的歷史見證,是孤本,現在說它是國寶也不誇張。

再看這幅南曲藝人浮雕像,栩栩如生,存在於資丘五方嶺村一座建造於乾隆年間的墓碑上。專家們一致認為,能將南曲藝人形象雕刻於墓碑上,絕非貿然行事,足可說明此項藝術在此地流傳已久且影響深遠。事實上經考證,早在元末明初,資丘泉水田氏族中就有了早期的長陽南曲,距今已有500多近600年歷史,並非是現在流傳的總共200多年的說法(欲知詳情請參閱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本人拙著《巴土文化探究集》中《長陽南曲再考究》一文)當年發現此碑後,由時任《三峽日報》副刊部主任的韓永強采寫,此消息從《湖北日報》到新華社,全國上百家媒體都給予了重點報道。

但此古碑在文革時部分被砸,自然也十分破舊了。

還有這份陳年的文件及這個破舊的暖瓶記載:早在1996年,資丘文化站即發文表彰、獎勵民間南曲藝人,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調查,在那個年頭,這樣的行動在全國絕對乃領先之舉。

顯然,這些歷史信息也都已十分破舊。

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溫老師在此文中的「破舊」就是古老的代名詞。

二、破舊的撒葉兒嗬

這是資丘民間藝人田卜燦保存下來的一個鄉村老鼓,已用過5輩人,一百多年歷史了,經歷過無計其數場次的撒葉兒嗬,已是顏面滄桑、皮開肉綻。

看着這柄牛皮老鼓,這樣一個場景浮現在我們面前:一群土家漢子,身着破舊的衣服,圍在大鼓邊高歌狂舞,那種原始狀態、質樸的風格,才是自然、真實的撒葉兒嗬,才是真正地道的民間藝術。那節奏鏗鏘的鼓點子及男人們高吭、嘹亮的號子音樂,雄渾、陽剛的壯美特徵才是土家撒葉兒嗬的原生風貌、本來面目。這種習俗已在土家山寨延續了數千年之久。而當今那些花枝招展、柔軟輕飄、奇腔怪調的所謂撒葉兒嗬已異化得不倫不類、面目全非、不知所云了。

所以,在這裡,我們將「破舊」理解為就是民間藝術的本真。

三、破舊的山歌

傳統的山歌藝術在展現時同樣需要使用工具,如山歌最主要的表現形式薅草鑼鼓,響器家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些祖傳的傢伙什因使用得年長月久,大多都已破舊。

還有破舊的嗓音。生產田中的山歌手們肯定不像舞台上那些歌唱家,嗓音永遠是那麼亮麗清新,他們的一場鑼鼓下來,許多人聲音都有些嘶啞,聽起來當然是有些破舊的,但那是原生的民間藝術,是一切藝術的源頭,是現代藝術的母親,是藝術類的「文物」,所以雖然破舊,卻彌足珍貴。

在此我們悟出,破舊原來就是原生態。

又聯想起著名非遺專家,原國家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馬勝德說過的:「背離了本真性原則,就會在非遺傳承和保護的導向上產生負面影響。有人認為非遺本身的觀賞性不夠,藝術性不強,所以必須加工、提高、升華,加一些自已的創造,這會對不了解非遺的人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誤導向……」

想到這裡我終於明白,溫老師關於「破舊」的這句話不僅是內涵豐富,旨意深刻,甚至可以說是苦心孤詣,他是在殷殷囑託資丘:傳統文化的本真特色千萬不可隨意更改丟棄,只有這樣,方能使其永遠熠熠生輝。 [1]

作者簡介

田玉成,男,土家族。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