礞石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藥材來源】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細研為粉」(《嘉祜本草》),「炭火燒一伏時」(《總微》)、硝石煅:礞石、硝石各一份,二味同研勻細,熔作汁,用皂角子三枚,旋旋人煙絕為度,放冷研(《總錄》)的炮製方法。元代有密閉硝煅法:礞石二兩,捶碎,焰硝二兩,同入小砂罐內,瓦片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丹溪》)。明、清時代尚有縮砂制:研細末,用縮砂拌和鍋內炒,取淨(《普濟方》);薑汁制:煅紅淬生薑汁內(《禁方》);藜蘆汁淬;二兩火煅通紅,投入藜蘆二兩,用河水一桶煮為汁中,如此數次,濾淨(《本草述》)。明代最先提出「水飛去消毒」(《綱目》)。清代亦有相同的記載:「水淘淨曬乾用」(《說約》)、「研末水飛去硝毒用」(《備要》)。
【現代炮製方法】
1、礞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砸碎或研成粗粉。 2、煅礞石: (1)明煅:取淨礞石塊,置耐火容器內,川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或取整塊直接煅燒亦可。 (2)硝煅:取淨礞石小塊,加等量火硝混勻,置耐火容器內,加蓋,武火加熱,煅至煙盡,取出放涼,水飛細粉。
【飲片性狀】
青礞石為不規則的扁塊,大小不一,黑灰色或灰綠色,微帶珍珠樣光澤,斷面呈片狀,可見閃閃發亮的星點,無臭,味淡。金礞石呈不規則小薄片或碎粒,形似麥麩,黃色,似玻璃樣光澤。體輕,質松,易捻成碎片,氣微,味淡。煅青礞石質地酥脆,光澤消失。硝煅青礞石呈金黃色,輕打可碎,部分呈塊狀,稍有火硝味。硝煅金礞石凝成疏鬆塊體,金黃色,光澤比生品強。質地酥鬆,手可捻碎,碎片亦為麥麩狀。氣、味皆無。 ==【炮製目的】== 礞石味咸性平。歸肺經、肝經。具有墜痰下氣,平肝鎮驚的功能。用於頑痰膠結,咳逆喘急,癲癇發狂,煩躁胸悶,驚風抽搐。 煅後質地酥鬆,便於粉碎加工,易於煎出有效成分。硝煅後可增強下氣墜痰功效,能逐陳積伏匿之疾。 [1] ==【應用選擇】== 1、頑痰實證礞石(硝煅),配伍大黃(酒蒸)、黃芩、沉香為丸,功能降火逐痰,治頑痰、老痰交結的實熱老痰,如礞石滾痰丸(《景岳》)。近代臨床用治小兒肺炎重症,肺閉喘咳,痰多黃稠者有效。 2、癲狂、驚癇青礞石與等量硝共煅,用薄荷汁和白蜜調服,可治熱痰壅塞引起的驚風抽搐,如奪命散(《嬰孩寶書》)。若痰積驚癇,大便秘結者,可用礞石滾痰丸(《中國藥典》)。 配伍姜半夏、天南星、海浮石、沉香、生熟牽牛子、炒六曲,可治癲癇(《中醫雜誌》)。 3、中暑昏厥配伍麝香、雄黃、硃砂、硼砂,功能祛暑、開竅、辟瘟、解毒。用於中暑昏厥,頭暈胸悶,噁心嘔吐,腹痛泄瀉,如紅靈散(《中國藥典》)。 4、滑泄久痢青礞石和硝石、赤石脂共煅為丸,可治虛冷久積,滑泄久痢,如金寶神丹(《楊氏家藏方》)。
【現代研究】
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表明,綠泥石質青礞石以綠泥石為主,含少量石英、透閃石;黑雲母質青礞石以黑雲母為主,並含少量石英、透石等。青礞石的熱分析結果,綠泥石質青礞石在125℃有一吸收(小),類似於水化雲母。煅青礞石在320℃、573℃、783℃都有微小的吸熱,690℃始顯失重,說明煅制溫度未達到690℃。青礞石人湯劑,生樣水溶出率為0.11%,煅樣為2.35%。很多被吸附的微量元素隨生綠泥石分散水中而從水溶中檢出。煅後,這些元素及礦物中主成分重新組合,在水中反而不被溶出或較難溶出。綠泥石較易溶於酸,其主、次成分的溶出量均大於陽起石。 金礞石,與金精石同屬雲母類礦物,它屬金雲母一黑雲母系列富鐵端員而不同於富鎂端員的金精石。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表明,金精石含黑雲母、陽起石和長石等組分,熱分析曲線表明,在145℃有明顯吸熱(中、小),示黑雲母已有一定程度水化。金礞石按顏色大致判別出其中淺褐黃至褐色的金礞石是由鎂、鐵質雲母次生的,較(白)雲母易溶於酸及鹼。此外,水化程度決定了其可溶性不同:在同樣的散劑實驗條件下金精石酸溶率為2.01%、鹼溶率為20.14%時,金礞石則分別為2.55%和21.81%。若對比它們的溶出成分:金礞石在酸溶中,Fe、Al的溶出量約10倍於金精石,而且隨水化程度增加而增大。Mg、Si的溶出量與此恰相反。煅金礞石,鹼溶率大於生樣,但Mg量與Si、Al量比不如生樣那麼突出,更接近於金精石的鹼溶成分比,說明煅樣經酸溶後,已基本接近金精石成分特徵。
【附】
1、近代尚有醋淬法取青礞石塊放在罐內,置爐火上煅紅,投入醋內浸1~2分鐘,或浸炸後取出晾乾。青礞石每100千克用醋20~30千克。 2、文獻摘錄「制以硝石,其性更利。」(《景岳》)「此藥重墜,制以硝石,其性疏快。」(《握靈》)「同火硝煅煉者,取其疏利之性,則礞石之功,更為剽悍耳。」(《便讀》)「堅細青黑,中有白星點硝石,煅過……杵細水飛,去硝毒用。」(《輯要》)「必用火硝煅過,性始能發,乃能墜痰,不煅則石質不化,藥性不發,又毒不散,故必用煅。」(《問答》)
【總結】
青礞石始載於《嘉祜本草》。金礞石古代本草未有記載,始載於現代文獻《中藥志》,與青礞石並列統稱為「礞石」。二者礦物來源不同,溶出成分均有差異。據考證古代本草記載的礞石系指青礞石。歷代處方寫礞石應指青礞石,不應用金礞石代替。 礞石自古至今多煅用,尤以硝煅居多,此外尚有皂角子、薑汁、藜蘆汁煅淬。硝石破積散堅,推陳致新,治風熱癲癇,風眩頭痛等;皂角子潤燥通便,導引痰積從大便下;藜蘆催吐,與各藥合制能增強礞石的墜痰作用,使其功效更為剽悍。礞石與硝煅時,兩者融結成團塊,而金礞石的隔熱能力又強,很難煅至全部紅透,如煅的時間短,硝石不可能全部揮發;如果加蓋在密閉容器內煅制,硝石更不易揮發,更有利於協同礞石對痰病的治療作用。水飛法可除去部分可溶性毒質,且可使粒度細膩,但現代已基本不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