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里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禹里鄉 |
中文名:禹里鄉 所屬地區:四川省 北川縣縣境中部 面 積:218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13992人 |
禹里鄉位於四川省北川縣縣境中部,東接漩坪鄉,西鄰壩度底線邊,南連擂鼓鎮,北靠小壩鄉、開坪鄉。禹里鄉以其大禹故里而得名。 [1]
禹里鄉簡介
位於北川縣境中部,幅員面積218平方公里,轄2個辦事處2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全鄉總人口13992人,其中有羌、藏、回、苗等少數民族人口9756人。
地方特色 此地是綿陽經北川西去茂縣,北上松潘的重要交通要道,沿北茂公路東至縣城曲山23公里,是關內9個鄉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樞紐。鄉境屬山地地貌,海拔750—2190米,自然資源豐富,有森林面積117165畝,木材蓄積量63萬立方米,該鄉是全縣的茶葉、蠶桑、生漆基地;
山野綠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山野系列綠色食品獨具風味,產品供不應求。鄉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大禹故里風景頗具開發前景,此外,蜀山森林公園,官竹森林公園也正待開發。
禹里鄉禹里鄉 沿革
禹里鄉政府所在地治城為漢魏時期的文山郡所屬廣柔縣,建北川縣治始於北周(公元566年),建成於唐貞觀8年(公元643年),取石紐之石,甘泉之泉,置石泉縣,建縣城於雞棲老翁城,圍酉山而建,宋紹興石泉知軍魏禧修築土城,元末毀於戰亂。
明天順4年(公元1460年)茂州衛指揮曹敏請朝廷派副使劉清,指揮何洪,成都府知事席貴修城,把原土城改為石城,高1.5丈,周圍四里三,共七百四十丈,城豪深五尺,寬三丈,建南門為阜民門、東門宏文門共三門,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知縣崔倫奉命重修比原縮小,周圍370丈,二里,光緒年知縣趙棣、趙怡先修繕,將東門改為崇文門,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知事吳麟昌把原三道門加以整治,又在靠大河方向添了西門,命名為成天門,並建城樓,改東門為會昌門,北門為福建門,南門未改,1926年知事魏伯衡應西鄉紳士要求把西門堵了,城牆直到解放。
東面130.4丈,南面40.5丈,西面140.5丈,北面47.3丈,城周358.5丈,城區內街道呈十字形,南北街道寬5米,東街寬2米,西街寬1米,商貿十分繁榮,民國二十四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三十八軍八十九師於4月22日進駐治城,政治部設福音堂(今蠶繭站),1935年7月19日撤離治城,城區內外一切房屋毀於戰亂。此後,逐步恢復街房直到解放。
因縣城交通不便,經川北行署批准於1952年9月將縣遷至曲山,禹里鄉建縣史經1383年,禹里鄉歷來是綿陽經北川西去茂縣、北上松潘(黃龍寺、九寨溝)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北川縣關內10個鄉鎮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1992年10月,撤區並鄉後,青石、禹里、治城三鄉合一,又以其為大禹故里更名為「禹里」。轄26個行政村,145個村民小組和1個街道居委會5個居民小組,政府職工餘人,
黨委辦、政府辦、農辦、企業辦、計生辦、武裝民政辦、廣播電視站、農經站、農技站、財政所、國土所青石、禹穴辦事處等(2001年10月青石、禹穴兩個辦事處相繼撤銷)。
2004年鄉機構設置從原來的「七辦三站二所」改為「三辦一所」(即黨政辦、農辦、社會事務辦、財政所),共有職工41人。禹里鄉政府職工最多的時候及1993年達48人之多。88年的時候才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