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離休後本可安享清閒,但咋就呆不住,總想發輝(馮琯)

離休後本可安享清閒,但咋就呆不住,總想發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離休後本可安享清閒,但咋就呆不住,總想發輝》中國當代作家馮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離休後本可安享清閒,但咋就呆不住,總想發輝

1987年上半年,甘肅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聘請我去巡視高等自學考試工作,和我同去的有省教育廳督導室的張兆坤等4人,由我負責。我們到白銀市後,和市上商量以白銀市為重點,大專考場設在白銀公司一中,進行集中考試,中專考試在各縣分設考區。平川區集中在靖遠縣考場,因為上次平川考場出了問題,故市上一定叫我們去檢查一下靖遠縣的考試工作,考場設在靖遠二中,因時間緊,我們只有在二中活動。白銀考點設有漢語言文學、英語、工業企業管理、新聞、財務會計等12個專業考場,參加考試的共1310人,3400人次。中等專業有師範、農學、護士等5個專業616人,1272人次,考試比較嚴肅認真,在4天的時間里,從開始到結束沒有發生大的問題。在此之前,1986年10月底,我在會寧縣曾參加過一次高等自學考試巡視工作,共2天時間,完成任務後,我向自學高考辦寫了總結匯報。

1987年9月中旬,我受甘肅省政協之邀,去白銀市參加聯合考察組,省政協派12人,由省政協副主席朱宣人和副秘書長萬代明負責,市政協共派13人由政協主席孟召柱負責,省市政協共25人共同組成綜合考察組。考察的主題為「強化城市整體功能、帶動農村脫貧致富。」即探索發揮白銀市中心城市整體功能、輻射帶動三縣兩區脫貧致富的問題。

白銀是甘肅中部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和甘肅重要的能源基地,是一個正在興起的中等工業城市。早在50年代初,國家把白銀列為大型有色金屬工業基地,1958年設立地級市,1963年撤銷了市級建制。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經省上決定並報國務院批准,於1985年8月1日恢復成立了地級建制,轄會寧、靖遠、景泰3縣和白銀、平川2區,有71個鄉、4個鎮,總人口1313000人,其中市區人口32萬,有漢、回、滿、藏、東鄉等22個民族,總面積為21100平方公里,光會寧縣就有567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

白銀不僅具有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而且潛力很大,是一塊有待於進一步開發的「寶地」。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有銅、鋁、鋅、鉛、金、銀等。其中靖遠平川的煤炭儲藏豐富,質地優良。另據省政協科技組副組長嚴濟南老專家稱:「會寧縣也有煤炭儲藏,其原因是南有華亭煤礦,北有平川寶積煤礦,會寧就在這個地帶的中間」。我看這個判斷不無道理。 

白銀市各縣區農、林、牧、副等各具特色。海拔在1275—3321米之間,屬於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4℃~16℃,平均降雨量為180—450毫米之間,年蒸發量達1500~1600毫米,年日照時數2635—2805小時,無霜期為185天。境內山川交替,自然資源豐富,黃河流經214公里,有大力發展水利灌溉的條件,還可建成糧食、蔬菜、瓜果、漁業、畜牧、林業等基地。公路、鐵路縱橫,交通便利。白銀確實是一塊寶地。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尚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成為今後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一是自然條件差,農業生態脆弱,三縣兩區均屬中部乾旱地區,年降雨量只有180—450毫米,許多乾旱山區仍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二是條塊分割,中央大企業和省、市、區工農業經濟互相協調,互相幫助,相互輔益發揮得很不夠,城市基本功能還未完全形成。據我的觀察和認識,白銀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今後應「發揮優勢,彌補不足,農工並舉,全面發展」。因此我認為:

一、充分發揮有色金屬礦藏和煤炭等資源優勢。白銀市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除正在開採的銅、鋅、鋁、金、銀等金屬礦外,煤炭儲量有11億噸。石灰石、石膏、沸石、砂金等多種礦藏的儲量也非常可觀,適合辦廠。在這裡中央和省屬的大、中型企業就有21家,市上及市以下的企業有49家,共計70家。靖遠平川等地煤炭儲量豐富,且分布面廣。市上應給會寧、景泰等地的鄉鎮、社隊劃分一些國家花不來開採的余煤剩礦和各大中型企業的邊角廢料,幫助鄉鎮辦好企業,以解決勞動力剩餘的問題。

二、充分發揮教育基礎雄厚的優勢。會寧、靖遠、平川區原在定西地區時,就是教育辦得好的地方,他們從抓學風、教風、校風入手,教師認真教,學生刻苦學,故教學質量高,每年高考升學率都名列前茅。會、靖劃歸白銀時,景泰縣、白銀區的教育質量還比較差,但由於互相學習、不斷競爭,尤其是最近幾年,白銀、景泰的教育也趕上來了,故白銀市的教育在全省都是辦得好的,高考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的。如1990年全省大專錄取線為433分,白銀433分以上的學生有許多還未被蘭州師專錄取。定西、蘭州市420多分的學生卻能取上,由此可見,白銀市各縣區的教育基礎都很好,全市有小學1746所,在校學生184000多人,普通中學125所,在校學生97000多人。有職業高中2所,技工學校5所,中專2所,在校學生共2000多人,今後應通過建立中專學校和大專院校來完善其教育體系。為了培養師資力量,當前急需建立一所教育學院和為工農業培養人才的中專或大專,以發揮教育的優勢,培養各種人才,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服務。

三、充分利用和發揮黃河經流的優勢。白銀市所轄三縣兩區屬甘肅中部乾旱缺雨的地區,農作物仍受乾旱的威脅和限制,但黃河水卻白白流淌,且為中下游時常造成黃患,故解放前老百姓從實踐中得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說明解放前黃河在中上游不但不能利用,反而成為水患,只有到寧夏的河套一帶,黃河出了峽谷才能利用它來澆地。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變黃患為黃利,修建了綜合利用的發電站及水利灌溉工程,如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等大的水電工程。光在甘肅境內就有3座水電廠,即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在白銀市轄區從皋蘭流經靖遠、景泰等地流程長214公里,這是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70年代以後,已修建了許多水利設施,如靖會電力提灌工程、景電一二期提灌工程、靖遠劉川提灌工程、靖遠興堡子川提灌工程等,解決了幾十萬畝土地的灌溉和幾十萬人畜的飲水問題。現在白銀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萬畝以上高揚程電灌工程12處,萬畝以上自流灌溉區8處,千畝至萬畝的電灌、機灌、自流灌區51處,興修水庫20座,有效灌溉面積已達88.6萬畝,保灌面積78.3萬畝,今後還應抓住這一有利條件,繼續發展水澆地,造福於後代。還應在黃河沿岸及低洼地方,修塘築壩,發展養魚業,以促進水產業的發展。   四、逐步健全城市功能,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的領導作用。白銀市是個新建的城市,市內各大企業建廠早,各項設施較為齊全,市政府一建立,就提供了用電、用水、住房等方面的便利條件。但各大企業都是各自搞的,市上和企業之間互相依存較少,有些公事市上得靠企業,有許多公事還得受大企業的制約。為了加強地方政府的權威和領導作用,今後應該收回管理權,統一管理。

五、重視農業和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白銀市除白銀區、平川區為工礦企業區外,大部分為農業區,有四分之三的農業人口,應該工農業並舉,加強對農村的建設和對農業的領導,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應同樣對待,不能厚此薄彼,尤其在幹部的使用提拔上,地企幹部應一視同仁,不能有親疏之別。還應充分發揮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的互利互惠以及互助互補作用。

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搞教育工作,80年代後期,我還被當選為省上及蘭州師專的學會及協會主席。1981年冬,省里召開省教育學會會員代表大會,補選我為理事。1984年秋在敦煌召開換屆會上,我被選為常務理事和副理事長。1986年省教育學會又推選我為理事,當時省教育學會的理事長是李秉德。省學會是聯繫和協調各專業學會之間的關係以及研究教育理論、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省及全國的兩個學會均系搞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是學術性的群眾組織,也可作為教育行政部門的參謀和諮詢機構。

1988年夏,省上醞釀成立離退休教育工作者協會,主要由原省教育廳老廳長、顧問鄧品珊同志主持。鄧是個實幹的人,他富有事業心和責任感,退居二線後還編寫了好幾本書、辦了許多事。如《甘肅教育名人錄》、《甘肅教育年鑑》以及《甘肅教育志》等,他出面組織這一工作,大家都信任,相信一定會搞好。他召集參加協會的主要是各大專院校和各地州市搞教育時間長且在全省教育戰線上有聲望的老專家、學者和在各大專院校當過領導的離退休人員。本着中央提出的「五有」方針,以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為主來搞活動。協會成立後的全稱為「甘肅省離退休教育工作者協會」,由理事代表會產生常務理事和正、副理事長,並設有名譽會長和顧問等,當時選出的名譽理事長是王秉祥,顧問是辛安亭、李秉德,理事長王松山,副理事長為鄧品珊、於忠正、韓豐、陸潤林、劉竹溪、任雄士、李大誠、汪都及我,常務理事則由18人組成。

這個協會雖系群眾性組織,但它不同於各學術性的群眾組織。因為它涉及到許多政府部門要辦的事,應該成為半官方性的組織。它是把離退休的教職工和教育行政幹部組織起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維護離退休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的,因而這個組織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它是行政領導部門與廣大離退休人員聯繫的紐帶和橋樑,可以將上級的方針政策及會議精神傳達給廣大離退休人員,又將離退休人員的情況、意見和要求反映到上邊去。協會成立後,有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活動經費無法解決。按規定離休人員每年可享受各種活動費用500元,而退休人員連一塊錢也沒有。經大家反映,省上也給退休人員每年245元的活動費。協會當時決定要離退休人員組織起來,為社會做點貢獻,如學校可以辦學習班、搞諮詢等工作。因為有許多人身體還健康,應當找點工作來做,總比閒着無事要好。另外辛苦了一輩子,離退休下來沒人管,好象失去了組織,所以更需要把他們組織起來,互相學習,經常聯繫,及時了解和解決離退休人員中存在的問題。

1988年4月,省上醞釀成立省教協時,蘭州師專由於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也成立了離退休教育工作者協會,同時還成立了老年體協,這些組織我都參加了。師專教協發展了28名離退休人員為骨幹會員,選出9名理事,校方推薦我為理事長,李佩忠為副理事長,蔣制心為秘書長。學校組織部還派脫產幹部1人,臨時工1人成立活動室。學校出錢訂了《老年報》、《甘肅日報》等10多種報紙,還訂了《中國老年》等雜誌10多種,並備有麻將、象棋、牛九、撲克牌等許多娛樂工具。1990年上半年,協會成員參加了學校舉行的歌詠比賽,唱了兩首歌,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社會主義好」,學校給我們獎了一面錦旗。後來學校又舉辦運動會,我們作為老年組參加了運動會,其運動項目有立定跳遠、繞杆跑等,我們得了團體及個人獎。協會還在活動室開展了象棋和牛九牌的記分比賽,並舉辦了老年書畫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協會成立後也為離退休教師辦了許多好事。例如:學校工會每年給教職工搞一些福利,如大米、清油等,並規定退休人員沒有,因此退休的教職工意見很大,並說:「我們辛苦工作了一輩子,現在還不如一個臨時工。」這些雖系小事,但也傷害了一部分人的感情,故我們離退休教協將情況反映到省上。後來省上決定給退休人員每年每人撥24元錢的活動費,學校也研究決定除省上撥的24元外,從福利費中擠出24元,共48元,工會再想辦法給退休教職工補貼一些,這件事到最後處理的皆大歡喜。

總之,我這一生是歷經坎坷,但無論何時何地,多麼艱難,我堅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對的,現在我步入古稀之年,回想自己的一生,無愧於黨無愧於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如果有來生,我還要走這條路。[1]

作者簡介

馮琯,字瑩庵,又名一平,男,漢族,生於1922年2月,甘肅省會寧縣桃花山鄉教場社人,畢業於蘭州師範學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