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秋天的一瞥(承安)

《秋天的一瞥》中國當代作家承安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秋天的一瞥

窗外景明如夏逢,殘青搖曳羨寒松.

雖無蝶燕織繁盛,萬里江山已入峰.

——題記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無意中發現許多美麗的景色.

不知道燕子什麼時候從南方飛回的,也不清楚什麼時候又飛回去的.秋天便在這樣的不知不覺中到來了.對於秋天的記憶,不知怎麼回事,總能輕易地讓我想起「詩聖」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也許是高中時代背這首詩的遍數過於多了,也或許是老師當時的解釋太過於深刻,說這是杜甫律詩的代表作.而且一想起這首詩,書本上他老人家的形象便出現在我的腦海里.眉頭緊縮,盡為國事擔憂,嘴唇微閉,欲為蒼生吶喊.兩眼凝視遠方,山河的壯麗與磨難盡收眼底,身體瘦骨嶙峋,生活的考驗與艱辛顯而易見.他眼中的秋天一定是個陰冷的色調,因為國事堪憂.想到這裡,我的心情倏然寧靜.仿佛也站在他的身邊,一起在觀賞「無邊落木蕭蕭下」的令人黯然傷神的秋天.我們需要有這樣的思考,但卻並不是沉浸在這樣的思索之中.子美生活的封建時代畢竟和我們今天生活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同.我們應該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偶爾看看窗外,發現陽光很明媚,而且花壇里的花還沒有凋謝,樹木也還有葳蕤的意味.如果不看桌上的日曆表,而單從眼見的景色來看,是決然不會想到秋天竟然早已到來.可是時令畢竟到了,如果走出去的話,還是會感到涼氣襲來.這時會覺得剛才從窗里看到的似乎有點像假象,所以人們說眼見也並非都為實.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已有樹葉脫離了母體開始隨風而游.我在想,或許它們會羨慕耐寒的青松,因為「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這樣在凜冽的北風中和漫天的大雪裡可以傲然挺立的確是一種令人歆羨的能力.但這也只是我的想法而已,秋天落葉的樹木究竟有沒有這樣去想,我自然不會知道.世人也都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大自然中出現的情景.這樣的猜測不能說好與不好,只要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積極的因素,我覺得都是好的.

秋天在剛開始的時候,色彩還比較濃重,像「霜葉紅於二月花」,就可以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熱烈.除了熱情的顏色外,空氣中瀰漫的果實成熟的氣味也很沁人心脾,給人甜美的感覺.隨着秋天的深入,鮮艷的色彩漸漸退出了季節的舞台,天地之間開始出現蒼茫的色調,灰濛的空間讓人們的心情也罩上一層靜謐地輕紗.平凡人物的偉大構想總是容易在安靜的環境裡形成,因而,我也喜歡偶爾的沉思.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清晰的探索生活的主題,更可以讓自己明白現在處於一個怎麼的位置,和別人有多少的差距,這個差距是不是自己應該去努力減小.看着眼前漸趨蕭索的景色,先前附庸風雅的悲涼感已經隨着歲月的磨練而消失了,我應該追求一種屬於自己的真實的感受,而非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只能喪失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光同塵會磨去所有的稜角,而這種對環境的適合應該不是讓人積極的因素.

一個季節自然有一個季節的特色,秋天的內涵其實也蘊藏在天地的蒼茫之中.這是一種闊達的意境,如果可以登高望遠,絕對能產生君臨天下的感慨.山河的壯麗的確可以開闊人們的視野,所以古人才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名言.整天關在屋子裡,的確領會不到自然的主旨.但是從窗戶看了外面幾眼,我就生出這許多的感想,倘使真的站在高山頂上,估計會有更多的感觸.生活着實很有意思.有些事情看起來很平常,仔細想想,卻可以發掘出裡面蘊含的樂趣,只是這種挖掘並不是輕易可以得到.世人都有惰性,碰見困難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繞開走,就像《愚公移山》的智叟,總是給挖山的愚公潑涼水.我們在嘲笑智叟的同時,不知道有沒有反思自己是不是自作聰明.再想一想,如果事情輕鬆地得以實現,成功也就不值錢了.越是艱難的事情,越能激發奮進的決心,一旦這樣的事情取得成功,世人才會投過來羨慕的目光,好像如此的一件事是只有非凡能力的人才能完成的一樣.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面對的挑戰可能一樣,但應對的心態和採取的措施可能有所不同,因而結果也就有所差別.記得初中時學過一篇課文---清朝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文中講了一個故事: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嗎?」富和尚說:「您憑着什麼去?」窮和尚說:「我只要一個水瓶和一個缽就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前就想雇條船順江而下,到現在還沒去成,您憑着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朝佛回來了.他把自己的雲遊經過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有慚愧的臉色.文章想要闡述的道理就是開頭的話「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向窗外的一瞥,產生了作詩的靈感,一年之後,坐到這裡看到詩時,又觸動了內心對生活的想法,於是羅羅嗦嗦寫出上面的句子.這樣的心情和感想應該不是我一個人才有的,我與別人不一樣的可能就在於我用文字記錄了下來.這是平淡生活中流露的文字,也許沒有什麼文采可言,但卻有對生活真切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了解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想要怎樣的生活.人的一生,除了在探索如何過的更加有意義外,另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不斷地認清自己.就像小乘佛教,要先能度托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度托,自然天下太平,天下為公了.這當然是我們的一種美好願望.從古至今,沒有哪一個社會階段,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真正做到讓每一個人都能思想解放.正因為我們離理想的成功還有一大段距離,也才產生了奮鬥的欲望.這種欲望雖然原始,卻是前進的動力.動力乃是一切積極生活的源泉.[1]

作者簡介

承安,男,原名曹偉偉,1985年生於河南鶴壁,系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