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童年(穆旦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原文

秋晚燈下,我翻閱一頁歷史……

窗外是今夜的月,今夜的人間,

一條薔薇花路伸向無盡遠,

色彩繽紛,珍異的濃香撲散。

於是有奔程的旅人以手,腳

貪婪地撫摸這毒惡的花朵,

(呵,他的鮮血在每一步上滴落!)

他青色的心浸進辛辣的汁液

腐酵着,也許要釀成一盅古舊的

醇酒?一飲而喪失了本真。

也許他終於象一匹老邁的戰馬,

披戴無數的傷痕,木然嘶鳴。


而此刻我停佇在一頁歷史上,

摸索自己未經世故的足跡

在荒莽的年代,當人類還是

一群淡淡的,從遠方投來的影,

朦朧,可愛,投在我心上。

天雨天晴,一切是廣闊無邊,

一切都開始滋生,互相交溶。

無數荒誕的野獸遊行雲霧裡,

(那時候雲霧盤旋在地上,)

矯健而自由,嬉戲地泳進了

從地心裡不斷湧出來的

火熱的熔岩,蘊藏着多少野力,

多少跳動着的雛形的山川,

這就是美麗的化石。而今那野獸

絕跡了,火山口經時日折磨

也冷涸了,空留下暗黃的一頁,

等待十年前的友人和我講說。


燈下,有誰聽見在周身起伏的

那痛苦的,人世的喧聲?

被衝擊在今夜的隅落里,而我

望着等待我的薔薇花路,沉默。


1939年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

穆旦6歲即發表習作,青年開始詩歌創作,之後一直寄情於現代詩,聯大畢業後,曾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國外深造回國後,擔任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59歲。[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着,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3]

袁可嘉在《詩的新方向》中認為,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現在看來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文學史上現代化新詩潮的由來和發展,認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詩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實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化』的問題上,他比誰都做得徹底」。不過袁又指出,這樣的「徹底性」難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詩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到今天還不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賞,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4]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着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