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閣(北宋蘇軾詩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竹閣(北宋蘇軾詩作)

蘇軾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蘇軾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竹閣》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通過寫竹閣及其中的竹,抒發了對白居易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獨之感。詩中寫景虛實結合,用典貼切。

作品原文

竹閣⑴

海山兜率兩茫然⑵,古寺無人竹滿軒⑶。

白鶴不留歸後語,蒼龍猶是種時孫⑷。

兩叢恰似蕭郎筆⑸,十畝空懷渭上村⑹。

欲把新詩問遺像⑺,病維摩詰更無言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竹閣:在杭州廣化寺柏堂之後,唐白居易知杭州時為烏窠禪師所建。

⑵海山:海中仙山。兜率:兜率天,佛教所說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傳燈錄》載釋迦牟尼佛生於兜率天。傳說唐會昌元年有海商遭風至蓬萊山,見一宮院名日樂天院,故白居易《答客說》詩有:「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句。此用白詩句意。

⑶古寺:即指廣化寺。

⑷「白鶴」二句:《舊唐書·白居易傳》:「樂天罷杭州刺史,禱天竺石一,華亭鶴二以歸。」李遠《失鶴》詩云:「華表柱頭留語後,不知消息到如今。」蒼龍,此指翠竹。

⑸蕭郎:唐代協律郎蕭悅,工畫竹,曾為白居蘇畫十五竿竹,白居易作《畫竹歌》,讚美蕭悅筆下之竹如真。蘇軾此處贊竹閣之竹如蕭悅之畫。

⑹渭:渭水,源出甘肅渭源縣鳥鼠山,東流橫貫陝西渭河平原,在潼關入黃河。這裡以渭上村代指白居易。

⑺遺像:指竹閣中的白居易畫像。

⑻維摩詰(jié):毗耶離城中的大乘居士,與釋迦牟尼同時,曾以稱病為由向釋迦牟尼派來問訊的舍利弗、彌勒、文殊講說大乘教義。此處以維摩詰喻白居易。

白話譯文 無論是蓬萊山兜率天,皆茫然不見,唯有古寺竹閣仍然叢竹滿軒,景雖是然人已非。白居易攜白鶴離杭時沒有留言,只有竹閣翠竹還是當年所種竹子的後代。竹閣翠竹之美有如蕭郎之畫,使我深深地懷念崇敬的白翁。既見不到白翁其人,讓我以自己的新詩請教竹閣中居易的畫像。但其遺容正像維摩詰默然無語,我感到多麼的茫然和孤獨啊!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蘇軾通判杭州時作《孤山二詠》,《竹閣》即其中的一篇。竹閣在杭州廣化寺柏堂之後,唐代詩人白居易為鳥窠禪師而建。元和年間(806-820年),白居易任職杭州,入山拜謁,並建竹閣於西湖之濱,請禪師來閣內居住,自己也常游息其間。白居易因「上疏論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舊唐書·白居易傳》),於是任杭州知州;蘇軾也因「論事愈力,介甫愈恨,······乞外任避之,通判杭州」(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蘇軾非常仰慕白居易的為人,曾自稱「出處依稀似樂天」。這首詩便是對白居易的思慕之作。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