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陳秀民)

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中國當代作家陳秀民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

初語排行榜——中國原創精品散文風向標

你可知道地球上第一隻飛起的地方在哪裡嗎?那麼第一隻花又在哪裡盛開?

深秋行將謝幕時,我站在歷史的岔口,欣然走進遼寧省朝陽國家鳥化石地質公園的那一刻,莫名其妙地油生出一種迷路的幻覺,地球的源頭在哪裡,歸宿又在何方?這些栩栩如生的化石似乎凝結着答案,可細究起來且是無端的驚恐與顫怵,生命的源起與消亡橫亘在歷史的斷面上,在烈烈揚揚的火山噴發中,地球的生命陷入毀滅與再生。

那次毀滅,在地球史上是白堊紀第三紀物種毀滅事件,最慘烈的後果是恐龍徹底消失,再生後出現了人類。

說來慚愧,這裡是我的祖籍,在我未出生前就連根拔起去了草原,可這麼多年竟不知延傳祖輩血脈的土地儲藏着這麼深邃的歷史。與市文化旅遊體育局領導暢談時,化石地質公園自然是避不開的話題。那日,氣溫驟降,天色陰沉沉的不知是要下雨還是下雪,我裹着風衣,走進了國家鳥化石地質公園斑駁的門檻。冷意蕭蕭撲面,樹梢在秋風中輕輕款擺,落葉一地。在「花鳥源頭」石塑門匾前,還是抑制不住打了個寒顫。

朝陽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三燕古都。鴿子洞古人類遺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等遍布各地,佐證着原始社會早期人類活動的履痕。當然,最令世人驚詫的是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了大量動植物化石,形態各異,讓人對白堊紀物種滅絕事件前的地球生態產生聯想,境內化石發現面積之大令人咋舌,全市古生物化石群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012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1%。國家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朝陽市西南郊,人們慕名而來,只是為了目睹世界上最早的鳥類「中華龍鳥」和最早開花的植物「遼寧古果」,朝陽由此名聲大噪,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盛開和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亦稱「花鳥源頭」。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占地較大,我和子林老師乘坐觀覽小火車,一列「火車」就兩名乘客,多少有些寂寥,開觀覽車的中年人性格坦率,土地一樣敦厚樸實。他說,二十多年前人們覺得這些帶圖案的石頭很好看,但不知道是有考古價值的化石,紛紛抱回家壘牆或建雞窩豬圈,直到後來被確定為遠古化石,方知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竟然是寶貝。一直以來,朝陽化石以具有時代最久、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層位最豐、科研價值最高、未知領域最廣「六個世界之最」聞名於世,集科研、科普、休閒、娛樂為一體,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化石保存最完整的地質遺址主題公園。

走過必留痕跡,歷史的真相終會顯現。從地層剖面和動植物化石推斷,朝陽在億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動物出沒於叢林,當一次超強度天災降臨後,生命物種翻入地下毀滅了。那次生命的毀滅發生於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約6550萬年前,消弭了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尤以造成恐龍的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著名,從朝陽北票地區發現的大量恐龍化石足可推斷,這裡曾經是恐龍極其活躍的區域,甚至有些鳥類都帶有恐龍的模樣。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成因,科學家們提出數個理論,這些理論多關注於撞擊事件或是火山爆發,倏然想起去年熱播電影《流浪地球》中提到的地球與木星相撞,其情形大致相仿吧。2004年,世界權威專家學者提出一個多重原因的滅絕理論,包含火山爆發、海退、以及撞擊事件。在這個理論中,白堊紀晚期的海退事件,使陸地與海洋生物群落面臨棲息地的改變或消失。恐龍是當時最大的脊椎動物,首當其衝受到環境改變的衝擊,消失的徹底。火山爆發噴出的懸浮粒子,使得全球氣候變化明顯,諸如朝陽這個地方,也由先前的熱帶林變得四季分明。誠然,多重成因理論是可信的,地質學家們依據現存的動植物化石做出科學的推斷。這樣看來,朝陽鳥化石地質公園便是彌足珍貴的史料了。

朝陽是個綠化率很高的城市,即便是在國家鳥化石地質公園周圍,也是林木疊翠,楊柳蓊鬱,百鳥爭啾,走進公園最先看到的是恐龍。恐龍的模型完全按照化石圖案仿製,樣子很恐怖,我想這種龐然大物轟然倒下時,一定迸發出劃破蒼穹的哀嚎,海嘯般震撼環宇,整個大地都在顫抖不停,那是多麼慘烈悲壯的場景。與恐龍擦肩而過便來到木化石林,只見一根根樹幹林立其中。億萬年地質變遷,樹木經過各種物化已經發生了質變。歲月滲透了它的身軀卻沒有改變原來的姿態,印模一樣昭然於世,連樹根都刻印的惟妙惟肖,那麼完整,與現實中的樹木別無二致,只是沒有樹葉和林蔭。

小火車帶我們到了下一站,落滿樹葉的廊道一地金黃,烏雲散去了,露出湛藍的天幕,陽光驅趕些許秋涼,溫馨絲絲縷縷。步入穹廬一樣的巨型博物館,沿着樓梯走下幾米深度,便置身於一片化石王國的棧道上。這裡是發掘現場的再現,玻璃罩子裡的化石清晰逼真,有恐龍,有鳥,有魚,有龜,物種多樣,造型生動,逼真程度更像是藝術家的臨摹,保存完整的魚化石,魚鰭、魚鰓、甚至魚鱗都清晰可見,佛一幅幅群魚圖油畫活靈活現。「太像了」子林老師感慨地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不遜於任何一幅藝術品。發掘現場的緊密分布讓我深切感受到億年前曾經繁茂的生物群落,也勾起了對那個時代的地球濃厚的興趣。

離開挖掘現場「火車」又行駛一站,玻璃包裝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在陽光下熠熠,這裡匯聚了各類恐龍化石、魚化石、昆蟲、兩棲類、爬行類動物化石,不僅數量多,種類齊全,而且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其中幾件國寶級化石的出土,曾經轟動世界,現已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走進博物館,億年前的地球依稀可見,各種生物在這裡棲息繁衍,一場場爭鬥,一次次捕食,生命的故事精彩上演。驀然,突如其來的災難將他們凝固在一瞬間,軀體變成了化石。在一條長長的櫥櫃裡,展放着大量恐龍蛋,正在孵化的恐龍蛋還沒來得及出殼,永遠停止在蛋的形態,被撞破的蛋清蛋黃層次清晰。豐富的化石展示了一個物種多樣、內容豐富的生物群落。在仿生電光觀光廳,模擬出恐龍及鳥類在即將滅絕前的生活狀態,眾多恐龍群聚一處,有的吼叫,有的翔飛,恐龍的嚎叫太可怖了,令人毛骨悚然。它們或許是一個家族,或是臨時聚會,不管是什麼關係,它們已經在一起了,再也發不出聲音,留下抹不掉的身影,印刻在時光隧道里的石壁上。作為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古生物化石群,朝陽化石群堪稱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生物化石寶庫,實至名歸。

日頭西斜,陽光給樹木塗上一層金色。在「中華龍鳥」前,我仔細端詳良久,從骨骼構架和形態,咋看都像恐龍,怎麼會是鳥呢?解說員回答了我的疑問。1996年8月,遼西北票上園鄉的一位農民捐獻了一塊化石標本,體態很小,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共有50多節尾椎骨,後肢長而粗壯,最引人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着羽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科學家們經過認真研考,確認這是最早的原始鳥類化石,命名為「中華龍鳥」。中華龍鳥棲息在1.25億年前,是世界上第一個保存完整類似恐龍結構的化石,所揭示的是恐龍向鳥類演化過渡型的動物,最為古老原始,是鳥類的真正始祖。

另一個世界級的化石標本鐫刻在博物館門口的方石上,乍看更像橄欖枝。尋覓「遼寧古果」的過程,時間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1990年夏天,孫革、鄭少林等科學家在黑龍江雞西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3億年的被子植物化石,從中分析出13粒原位的被子植物花粉。美國著名孢粉學家布萊納教授認為這就是「全球最早的被子植物花粉」,當時世界許多科學家認為,中國已經找到了打開達爾文謎宮的鑰匙。科學的探尋並沒停止,從1990年到1996年前後6年時間里,孫革、鄭少林等科學家又在遼西留下了無數探索的足跡,先後採集了600多塊植物化石,從中發現了一些類似在蒙古發現的「似被子植物」,但沒有足夠的證據加以確定。1996年11月的一天,一位剛從遼西野外回來的同事為孫革送來了3塊化石,他小心翼翼打開用紙包裹着的化石時,被眼前的第三塊化石吸引住了,這片化石上有一株貌似蕨類的分叉狀枝條,其似葉子的部分呈凸起狀,顯然不同於常見的蕨類植物。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在主枝和側枝上呈螺旋狀排列着40幾枚類似豆莢的果實,每枚果實中都包藏着2至4粒種子。他又把化石置於顯微鏡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種子被保藏在果實之中。「遼寧古果」這個新的分類群確立。1997年初春,課題組再征遼西,來到發現化石的遼寧北票黃半吉溝,先後共採集到了1000多塊化石,並從中發現了8塊「遼寧古果」化石。從此,地球第一朵花盛開的地方傳遍世界。

採訪國家鳥化石地質公園並不輕鬆,那一夜我失眠了,縈繞在心頭的飛鳥折戟和恐龍的哀鴻久久不散,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脆弱,一次毀滅性的物種滅絕讓世界陷入沉寂,幾千萬年後重新聚合再生,人類始祖類人猿登場了,再經幾代進化變得深邃與博大,成為主宰世界的主人,可相較於恐龍稱霸地球一億六千多萬年,人類區區幾百萬年過於暫短,於是放鬆了警惕,對地球的保護意識淡化,尤其是工業化時代,大量工業廢氣排放無視地球的呻吟,臭氧層變薄已是不爭的事實,溫室效應已經相當直觀了。有專家預言,如果全世界有核國家同時引爆核武器,又將是白堊紀滅絕事件的重演。《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中國是議定書籤署國,並且在廢氣排放和環保上做出垂範,體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遺憾的是步調並不一致,個別大國打着「本國優先」的旗號,肆意踐踏世界各國共同確定的行動綱領,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簽署後又退出的國家,霸凌行為令世界發指。 朝陽國家鳥化石地質公園是響亮世界的名片,很多國內外遊人到此,最大的心愿就是探源早期的地球是什麼樣子,窺視花鳥的源頭。市文化旅遊體育局負責人說,國家鳥化石地質公園能成為5A景區,科考和教育意義大於觀賞價值。在歷史的深巷中探尋蛛絲馬跡,那種凝固的生命雖然停止了躍動,但燃燒的灰燼卻把原始的光焰永遠定格在入口處,時時刻刻在提醒人們,居安思危,珍愛地球。[1]

作者簡介

陳秀民,筆名沙柳,蒙古族。1986年第一次發表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