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圖片來自百科知識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發生在1860年,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 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後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控制。

戰爭經過

北塘登陸

清軍在北塘除了裝設一部分地雷外,並無駐軍加強防備,給了可趁之機。俄國駐北京公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偵知了北塘未設防的相關情況將其告知英法。1860年8月1日,藉助俄國人的引導,聯軍出動軍艦30多艘和陸戰隊5000人在北塘附近順利登陸,沒有遭到任何攻擊,並就地掠奪物品。

新河、塘沽砲台的失陷

順利佔領北塘後,1860年8月12日聯軍2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與清軍遭遇,開了打響戰鬥的第一炮,隨後占領新河。接著與4000名配備大刀、長矛弓箭蒙古騎兵戰鬥,在動用了阿姆斯特朗砲後擊退清軍。清軍撤回塘沽

8月14日,聯軍進攻塘沽砲台,集中36門後膛砲和阿姆斯特朗大砲砲轟清軍兵營,便發起衝鋒。聯軍士兵紛紛架起梯子試圖爬進城牆,最後施米茨中校站在城上揮舞三色旗,清軍士兵開始逃亡。戰鬥結束了。

攻佔大沽口砲台

1860年8月21日,英軍部屬2500名士兵,法軍部屬1000多人和2連砲兵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兵力。早上6點法軍砲兵和英軍的榴彈砲對著右岸第一座砲台開炮。英軍以47門大砲同法軍密集的砲轟那砲台,聯軍戰艦也發砲協助。清軍在砲火的差距下漸漸不敵,而且射擊無法精準。7點半時聯軍發起衝鋒開始白刃戰,臨近10點攻下第一座砲台。接著約100名清軍士兵逃亡,多數守軍戰死。當晚,大沽砲台的剩餘清軍全數繳械投降。

結果

以聯軍勝利而結束。共繳獲了大砲518門(110門為銅製大砲)和軍用物資。透過勸降的手段,聯軍只攻取了兩座砲台,殺死砲台守將樂善後,成功使南岸的剩餘清軍就地投降。8月23日英軍上將賀布北上直達天津,總督恆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

背景

英法聯軍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大敗,使本來想教訓清朝政府相當憤怒。英國《每日電訊報》出現占領北京城,永久占領廣州,把皇帝趕出皇宮的聲音。英國內閣從1859年9月16日起開8天的會議,最終一致主張對中國增兵,並攻入北京作為目的。法方任命孟托班為總指揮。聯軍在上海聚集,1860年4月21日占領定海,後陸續占領大連灣煙台,以完成對渤海灣軍事上的封鎖。大連灣和煙台則作為聯軍進攻大沽口的基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