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納斯卡巨畫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納斯卡線)
前往: 導覽搜尋
瑪雅納斯卡線條:外星文明的鉛筆畫原圖鏈接來自 莫邪青鋒 的圖片

納斯卡巨畫條,也稱納斯卡線(西班牙語:Líneas de Nazca;克丘亞語:Naska siq'ikuna)是位於納斯卡沙漠上的巨大地面圖形,納斯卡沙漠是一座高度乾燥延伸85公里(53英里)的高原,在秘魯的納斯卡鎮與帕爾帕市之間。在1939年由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發現。雖然有些地方的人體石刻是以帕拉卡作為主題,但是學者認為納斯卡巨畫是納斯卡文明於400年至650年所創造[1]。有數以百計的個別圖形,出自簡單的線條,以複雜排列構成魚類、螺旋形、藻類、兀鷲、蜘蛛、花、鬣蜥、鷺、手、樹木、蜂鳥、猴子蜥蜴

製作過程

納斯卡巨畫的製作方法,依據未完成的遺址推測,首先,圖形是以大石頭來標示,並移除深色石塊的表層來界定邊界;接着,移除圖形內部的石頭,並匯集成堆;最後,這些石頭沿着邊界擺放,使圖形的邊緣較為突出。

至於螺旋形圖案的形成,依照考古學家的推測,首先,在圓心的木杆上,纏繞一根繩子,繩子另一端綁上一個棍子,以此方式設計圓形圖案;接着,繩子逐漸向外伸展,設計出愈來愈大的螺旋形圖案;最後,清除每圈螺旋邊緣的石塊,露出顏色較淺的地面,以使螺旋圖案更明顯。

意義或用途

除了從高處視角以外,納斯卡線條無法被辨識出為何種圖形。自假設納斯卡人難以取得有利位置觀看他們的作品以來,已經有許多關於建造者能力和行動方式的推測,主流學界推估這些圖案可能在安地斯山的祈雨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世界遺產

納斯卡巨畫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2],登錄名稱為「納斯卡和朱馬納草原的線條圖」。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破壞事件

2014年12月,綠色和平組織的人員利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期間,在未經許可的情形下,進入納斯卡巨畫保護區以黃色布條拼出「Time for change! The future is renewable」(該是做改變的時候:創造可再生的未來。)字樣,引起非議。秘魯政府指其留下的腳印破壞了地貌。

2018年1月27日,40歲的卡車司機比戈(Jainer Jesús Flores Vigo)無視當地禁止通行標語,直接朝「納斯卡地畫」開過去,在遺蹟內長100米、寬50米的範圍留下輪胎印,隨後比戈遭到當地警方逮捕。

視頻

納斯卡巨畫 相關視頻

納斯卡巨畫創造
納斯卡巨畫主題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