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縫隙腐蝕
圖片來自maigangle

縫隙腐蝕指在縫隙內發生的腐蝕。常發生在密封件下面,螺母、鉚釘頭附近或未完全焊透的焊縫等液體流動困難的區域。[1]

目錄

簡介

金屬部件在介質中,由於金屬與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之間形成特別小的縫隙(一般在0. 025~0.1mm之間),使縫隙內介質處於滯流狀態,引起縫內金屬的加速腐蝕,這種局部腐蝕稱為縫隙腐蝕。

許多設備與金屬構件,由於不合理的設計或加工等都會造成縫隙。如法蘭連接面、螺母壓緊面及焊縫等。

幾乎所有的金屬和合金在各種介質中都會形成縫隙腐蝕。但不同的金屬在不同的介質中對腐蝕的敏感性不同,具有自鈍化特性的金屬和合金在充氣的含有活性陰離子的中性介質中最易引起縫隙腐蝕。

產生機理

縫隙腐蝕是由於金屬離子和溶解氣體在侵蝕溶液中造成縫隙內外濃度不均勻、形成電位差,從而影響電極過程動力學以至建立起電化學電池所致。當在金屬表面上始發局部腐蝕並進一步擴展時,其中陽極區出現氧化過程,陰極區出現某些還原過程(如O2的還原等)。當縫隙內溶液中的溶解氧完全消耗掉而得不到補充時,縫隙內的鈍化膜就開始還原性溶解。由此導致腐蝕產物金屬鹽逐漸濃縮,濃縮的金屬鹽水解又使縫隙內的pH值急劇下降,當下降到該金屬在濃縮溶液中失去鈍化膜的pH值時,縫隙內不鏽鋼的鈍化膜就會發生全面性的還原性破壞,從而產生縫隙腐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