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巨星分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巨星分支(RGB,red-giant branch),有時被稱為第一巨星分支,它是恆星演化過程在氦核點火之前的巨星分支的一部分。對於中低質量恆星,這是跟隨在主序之後的階段。紅巨星分支星有一個惰性的氦核心,周圍是以碳氮氧循環融合氫的殼層。它們都是K或M類型的恆星,比溫度相同的主序星大得多,也明亮得多。
發現
在20世紀初期使用赫羅圖[1]之後,很明確的顯示低溫恆星有兩種大小非常不同的類型:現在稱為主序星的矮星和巨星。
紅巨星一詞從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開始使用,然而最初只是用在赫羅圖的一般術語。 雖然在1940年代人們已經了解主序星壽命的熱核基礎,以及隨後熱力收縮階段的白矮星,但尚不清楚各種類型巨星內部的細節。
在1968年,漸近巨星分支(AGB)被用在比大量的紅巨星更明亮和更不穩定,通常振幅也較大,例如米拉變星,這樣的一個分支。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對這個分岐的巨星分支進行了觀測,但不清楚不同序列之間的關係。到了1970年,已經很清楚紅巨星區域包括次巨星、紅巨星分支本身、水平分支和漸近巨星分支等組成,對恆星在這些區域的演化狀態也有廣泛的理解。在1976年,有別於第二個分支或漸近巨星分支,紅巨星分支是第一個被描述的巨星分支,並且這個術語至今仍被頻繁的使用着 。
現代恆星物理學模擬了中等質量恆星在主序星之後,在不同階段過程的內容,增加了複雜度和精確性。對紅巨星分支的研究結果也被用作研究其它領域的基礎。
演化
若一顆恆星的質量介於0.4 M☉(太陽質量[2])至12 M☉(低金屬量的恆星是8 M☉),在耗盡核心的氫時,它就進入氫殼燃燒的階段。在此期間,它成為一顆比在主序帶時更大但表面溫度更低的紅巨星。在氫殼燃燒的過程中,恆星的內部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這些階段會反映在表面上。演化階段主要取決於恆星的質量,但也會受到金屬量的影響。
視頻
紅巨星分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赫羅圖-宇宙迷必須懂 ,搜狐,2016-12-06
- ↑ 太陽的體積大小和質量大小是如何知道的?哪位科學家發現的? ,個人圖書館,201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