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加爾布雷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約翰·加爾布雷思 | |
---|---|
出生 | 1908—2006.4.29 |
國籍 | 加拿大 |
職業 | 美國經濟學家 |
知名於 | 美國經濟學家、新制度學派的領軍人物 |
知名作品 | 《美國資本主義》、《富裕社會》、《新工業國》 |
約翰·加爾布雷斯(Galbraith,John Kenneth,1908—2006.4.29) 美國經濟學家、新制度學派的領軍人物。生於加拿大安大略,曾在哈佛大學教授經濟學(1934-39,1949-75)。1937年成為美國公民,曾任約翰·肯尼迪總統和阿德萊·史蒂文森的經濟顧問,1961-63年任美國駐印度大使。作為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主張由政府開支解決失業問題,將更多的財富用於公共事業(如教育、公園等),而少用與個人消費(如汽車、洗衣機等),也即將重點由生產商品轉為改善服務性事業。大型工業公司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一直是其關注的問題。主要著作包括《美國資本主義》(1952)、《富裕社會》(1958)、《新工業國》(1967)
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John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讀起來抑揚頓挫,可是在中國的書店裡,一直是個不夠響亮的名字。算起來,大陸翻譯出版的他的著作也有十幾種了,連自傳都有,可是學界始終不知道該把他劃分到哪個學派里,普通讀者又對偏向政治的經濟學興趣不大,而編輯們也沒在腰封上加上他那個聳動的光圈「哈佛最有名的教授」、或者另一個更為聳動的「百年來哈佛最有趣的教授」、或者他的對頭薩繆爾森封給他實則暗含貶義的「全能型天才」(universal geniuses),於是,他在中國也就這麼一直不溫不火着。
2006年4月,當他去世的時候,美國媒體連篇累牘地進行過報道,畢竟,不是誰都能身高2米出頭、活上97歲、獲得52個名校的榮譽博士頭銜、寫出56本書、還被羅斯福、肯尼迪、約翰遜、克林頓等總統「顧問」過。可是在中國,只有汪丁丁、梁捷和李華芳等人的紀念性文章,頗為寂寥。的確,2006年的中國不是加爾布雷思這個「異端」的好年景,當時主流經濟學一統天下,連中國的機場書店裡全都堆滿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材(英文已出到18版),經濟學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嚴謹的、理性的、用數學模型可以解釋的——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加氏那種少了模型多了良心的經濟學是賣不動的。直到2008年,主流經濟學的聲望與經濟危機一起身敗名裂,甚至有觀點懷疑經濟學不足以成為一門科學,直到這時,人們才發覺離開倫理學的經濟學是恐怖的、離開政治學的經濟學是不可能的,直到這時,人們重新翻開加爾布雷思,看看他對80年前那場經濟危機的闡釋(《1929年大崩盤》)、看看他對美國資本主義中權力問題的分析(《美國資本主義》)、看看他95歲時洞察騙局的清醒小冊子(《無罪欺詐的經濟學分析——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相》),不禁感慨萬千。2009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三本加氏著作,包括《富裕社會》(1958年)、《不確定的時代》(1976年)和《美好社會》(1996年),希望這一次,加爾布雷思的名字能為更多人所知。
人們將美國的經濟學家約略分為三類,即學院派經濟學家、政府經濟學家和媒體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的特點在於貫通三界。在學院領域,他擔任過哈佛大學講師、普林斯頓大學副教授、最後在哈佛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多年,是保羅·沃伯格講座經濟學名譽教授,學院生涯的巔峰是1972年被推舉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84-1987年擔任美國藝術和文學院主席。在政治領域,他歷任全國資源計劃委員會顧問、全美農場主協會聯盟常駐經濟學家、國防顧問委員會官員、美國物價管理局副局長、戰後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團長、美國國務院經濟安全政策室主任、民主黨顧問委員會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行動組織主席,出任過幾屆總統及總統候選人顧問,還擔任過美國駐印度大使等重要職務。
在媒體領域,他從大學時代即為報刊撰寫專欄文章、應盧斯邀請擔任過《財富》雜誌的編委、為BBC寫過專題片、創建了期刊《後凱恩斯經濟學》,甚至還寫過3部小說,最為驚人的是,他是羅斯福、肯尼迪和約翰遜寫作班底的成員,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演說正是他的捉刀之作,他的文筆清晰明了、亦莊亦諧,人稱「加爾布雷思式文體」,這般好文筆使他的著作每每成為暢銷書,使經濟學走向大眾,也為他贏得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名望。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格洛里亞·斯坦內姆(Gloria Steinem)坦言,「在學術圈子裡,他身背其著述易懂可讀之罪,有時也因此而不被信任」。如果說人生缺憾,在一般人看來,大概是他沒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他不以建立某套經濟學理論為目標,而是以社會現實問題為旨歸;不是以數理分析為依託,而是以公平正義為基石。在他看來,經濟學必須打破重物輕人、只看產值不看福利的傾向,經濟學家有責任將複雜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同道好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指出,加爾布雷思在方法上的特性是運用了批判性描述(criti- cal description)方法,而這是經濟學通常所排斥的方法。正是運用這種方法,加爾布雷思使經濟學不僅有「頭腦」、更有了「心肝」。時至今日,他昔日所提出的一些觀念諸如反對貧困、反對戰爭、保護環境、權力均衡、政府干預的必要性、對貨幣主義的警惕、對過度消費的擔憂等等已成為常識,這也恰恰說明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前瞻性,他的觀點得以被社會接納和流傳——與其讓經濟理論空置於教科書中,不如讓思想直接干預現實。
在新出版的這三種著作中,我對根據BBC電視片解說詞所改編的《不確定的年代》最有興趣,不僅是因為它通俗易懂,也不僅僅是因為這是一部別開生面的經濟思想史,而是因為從中能夠看出加爾布雷思本人的思想傳承,他是如何融匯了亞當·斯密、李嘉圖(DavidRicardo)、馬克思、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和凱恩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如何在他那裡和平共處進而成為「新社會主義」,深入淺出到了這種化境 。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
1. 陳安.《新英漢美國小百科》: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第3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