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游歌別崔望宗丁公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紀游歌別崔望宗丁公耀》 |
作品名稱: 《紀游歌別崔望宗丁公耀》 創作年代:,明代 文學體裁: 詩 詞 作 者:史鑑 |
史鑑曰;書無不讀,尤熟於史。隱居不仕,留心經世之務。王恕巡撫江南,聞其名,延見之,訪以時政。鑒指陳列病,恕深服其才。家居水竹幽茂,亭館相通。好著古衣冠,曳履揮塵,望之如仙。居西村,人稱西村先生。鑒文究悉物情,練達時勢,詩亦落落無俗。有西村集八卷,《四庫總目》行於世。[2]
詩詞正文
“ | <憶昔辭家同作客,千里遙遙事行役。姑蘇台下榜人歌,萬頃湖光浸空碧。
慧山隱隱雲欲連,山靈謝客心茫然。吁嗟鴻漸不可作,扣舷空賦招魂篇。 延陵祠前春草綠,再拜陳詞獻𨤍醁。九原焉得使重生,為振高風轉衰俗。 奔牛閘下多飛濤,打鼓發船奚憚勞。樓台晚映丹陽郭,臥聞笑語聲嗷嘈。 南徐山水鍾奇秀,壓酒吳姬遠招袖。鶴林寺里杜鵑花,不見妖紅更如舊。 酒酣走上江邊樓,樓名多景還多愁。古來豪傑竟何在,但見江海朝宗流。 大江茫茫與天接,三老開頭敢矜捷。長風浩浩自天來,吹落寰瀛秋一葉。 金山屹立江之中,水天浮出青芙蓉。絕頂浮圖絢金碧,兩岸往往聞晨鐘。 中泠之泉冠今古,旋汲還歸鳳團煮。碧雲零亂白花浮,傾入詩腸浣塵土。 維揚自古稱繁華,陵遷谷變重咨嗟。高駢樓廢今生草,煬帝池荒但聚蛙。 看花偶入蕃釐觀,物態人情幾移換。當年仙種已無存,尚有穹碑可尋按。 二十四橋春水平,紅亭圮毀赤闌傾。鳳簫無聲玉人去,惟見夜月依然明。 海陵蕭索人家少,城郭依微望中小。五更茅店雞一聲,露冷煙濃遠山曉。 崇川乃在海東涯,參差雉堞鳴悲笳。海山樓高切霄漢,故鄉南望浮雲遮。 海上潮聲信朝夕,四海無人事禾麥。遠浦風多海味鯹,沙場雨少鹽花白。 狼山巍巍高插天,五點螺鬟凝紫煙。東風多情野芳發,胭脂滿地遊人眠。 半山亭外春如酒,愛聽啼鶯坐來久。行行更上青嵯峨,白石無塵不須帚。 馬鞍之峰形與同,龜田幻出波濤中。溝塍秩秩宛如甲,乃知造化非人工。 西上坭山幾千丈,鐵杖還敲洞門響。東看鞭跡劍山頭,俯仰令人動遐想。 海門水與天河通,乾坤上下涵空濛。樓船採藥去不返,蓬萊應在虛無中。 斯游隨處得奇遇,記游可惜無佳句。林間子規催我回,解維更泛南來路。 南來喜到鶯湖西,湖亭小飲離思迷。越女含嬌唱楊柳,羅巾淚濕蛾眉低。 沙頭酒乾玉壺側,黃鸝其奈臨風啼。 > |
” |
— <《紀游歌別崔望宗丁公耀》>,<古詩文網> |
作者簡介
史鑑[3](1434—1496),字明古,號西村,別署西村逸史。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屬江蘇)人。生於明宣宗宣德九年,卒於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歲。書無不讀,尤熟於史。一生淡於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薦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辭,一直隱居不仕,隱留心經世之務。
每有客人到訪,則陳列三代秦漢器物及唐宋以來古籍、書畫名品,互相鑑賞和題簽。其收藏處所名有「日鑒堂」。正德間,吳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鑑次之,所作《晴雨霽三游西湖》,為遊記文學經典,有《西村集》八卷,見《四庫總目》。[4]
明清時期,由於封建社會官場上的腐敗和政治鬥爭的險惡,一些文人產生了「去官隱退」的林下之思,一時,得遂其初願成為他們立身的準則和追求。
故此,當時以「遂初」為名的書齋並非罕見。隱退以後,他們有的著書立說,有的終日與棋琴書畫為伴,以此頤養天年。一些文人在有關書齋的題記中較多地反映了這種思潮。
視頻
.
.
參考資料
- ↑ 《紀游歌別崔望宗丁公耀》 古詩文網
- ↑ 史鑑的詩有哪些?史鑑的詩詞全集9首 搜狐網;發布時間; 2021-01-10
- ↑ 「史鑑簡介 古詩文網
- ↑ 明清時期的書齋文化 搜狐網;發布時間;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