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純與深(趙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純與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純與深》中國當代作家趙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純與深

與春江花月夜的緣分是從中學開始的。一次同桌給我傳紙條,不經意的一瞥,我看到角落裡俊逸的字體: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眼前是瞬間跳出來的圖景:漆黑的天幕緊緊拉上,只留一輪明月點綴;點點紅花攢在枝頭,向江中探身。江流暗涌,江邊男子身着白衣,負手而立,如墨長發中夾雜着星點白絲。他似乎在飲酒,仰頭對月,飲一口,吟一句,衣角隨風,起起落落。與眾多初讀者一樣,對於如此絕妙深意的意境和哲思我很是吃了一驚,急忙抓住他的袖子問:「這絕對是個思想深刻的詩人!什麼詩什麼詩?」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它的名字,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再一次相逢是聽聞它的半年後,一家人夜遊古北。那時遊客很少,我一個人佇立河邊看着月亮的倒影,聽水安靜的流淌。果然拙笨,唯一想到的句子大概是「早知有古北,何必下江南」。恍惚間我突然聽到一個稚嫩的聲音在提出她小小的疑惑:「媽媽,誰第一個看見月亮呢?」一剎那的呆滯,是平靜湖面的石頭入水前的零點幾秒,待水花飛濺,我一個激靈,電光火石之間,是那句「江畔何人初見月」。

我呆呆地站在那裡,看着問此問題的小姑娘慢慢走遠。思緒回籠的第一秒我想: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有過這樣初聽好笑卻發人深省的無心之問?第二秒:脫口而出的,為什麼是小孩子?

我們的成長,是為了把幼稚和淺薄,轉為成熟與現實。我們扔掉天馬行空,所以看到月亮我們想的更多是科學,不是詩意。長大的我們不會在看見月亮的時候,疑惑誰第一個看見月亮,月亮又第一個照見什麼人。因為我們知道這根本無法解釋,所以不會去問。也正因如此,當面對同樣的月亮,孩子的天然去雕飾便顯得無限美好。所以不對,完全不對,張若虛才不是深刻過人,是留有純真;不是飲酒而思,是抬眼見月的片刻純真。

自以為看到了本質,於是這首成為滄海遺珠,被我擱置於沙灘,直至近日學到它。已至高中的我,好像怎麼也說服不了自己,這首詩是因心中純真而做。它後面的數句,有思念,也有悲恨。這分明是個心中藏了很多事情的人,人生代代無窮已,不勝事情的壓迫,他怎麼可能一如初心。可是之前的結論又推不翻……

或許,這是純真與深刻的交錯?我回想之前張若虛在心中的形象,他不像一個我新結識的詩人,更像帶着盛唐氣象李白,面對月亮,對影成三人。張若虛啊,原來你不是這樣的。「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原來你有這麼多愁緒需要想強迫自己忘掉;「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原來你的眼底是坦然的痛楚;「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原來漫漫紅塵路上你煢煢孑立,是踽踽獨行地持着一方純然淨土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每件不如意的事都會把人向深淵推進一步。可人之初,心本單純,。一純一深,形成了人這個矛盾的個體。有的人爬不出來,給自己套上枷鎖誤入歧途,他們的思想很深,深的埋住了自己;有的人秉善而生,緊緊抓住崖邊之石,解開身上的束縛,將純與深交錯,實現了自我完成。

張若虛啊,原來是這樣的你。

「用孩子般的純潔去對待世界的惡意,用老者式的深刻來思考世間的美好。」隔着天荒地老,我聽到張若虛帶着笑意對我說。

[1]

作者簡介

趙茜,女 ,1962年出生於黑龍江大慶市肇源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