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絡石藤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絡石藤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絡石藤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路旁、溪邊、林緣或雜木林中,常纏繞於樹上或攀援於牆壁上、岩石上。分布於河北、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夾竹桃科植物絡石藤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的乾燥帶葉藤莖。此藤常包絡岩石而生,故名絡石藤,簡稱絡石。

【藥材歷史考證】

絡石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太山山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間。正月采。」《新修本草》云:「此物生陰濕處,冬夏常青,實黑而圓。其莖蔓延繞樹石側。若在石間者,葉細厚而圓短。繞樹生者,葉大而薄。人家亦種之,俗名耐冬,山南人謂之石血。療產後血結,大良。以其苞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

《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生木、石間,凌冬不凋。葉似細橘,蔓延木、石之陰。莖節著處,即生根須,包絡石旁,花白子黑。」《本草拾遺》云:「在石者良,在木者隨木有功。生山之陰,與薜荔相似。更有木蓮、石血、地錦等十餘種藤,並是其類。……若呼石血為絡石,殊誤爾。石血葉尖,一頭赤;絡石葉圓,正青。」

李時珍曰:「絡石貼石而生。其蔓折之有白汁。其葉小於指頭,厚實木強,面青背淡,澀而不光。有尖葉、圓葉二種,功用相同,蓋一物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花白子黑」、「絡石葉圓,正青」、「貼石而生。其蔓折之有白汁。其葉小於指頭,厚實木強,面青背淡,澀而不光」等生境和形態考證,與現今藥用絡石藤相符。其中《本草拾遺》所載的「石血葉尖,一頭赤」者,應為同科植物石血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 var. heterophyllum Tsiang.。而《本草拾遺》所載的「葉如鴨掌」的地錦,則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Sieb. et Zucc.)Planch。

至於以上《本草拾遺》所云木蓮一藥,李時珍曰:「木蓮延樹木垣牆而生,四時不雕,厚葉堅強,大於絡石,不花而實,實大如杯,微似蓮蓬而稍長,正如無花果之生者。六七月,實內空而紅。」根據以上所述生境和形態考證,應為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

由上可見,古代本草學家已將絡石藤及其混淆品種石血、木蓮、地錦等分類鑑定清楚。

【植物形態鑑定】

常綠木質藤本,具乳汁;莖和枝條攀援於樹上或石上,元氣生根。葉對生,有短柄;葉片近革質,卵狀橢圓形或寬倒卵形,長2~10cm,寬1~4.5cm,全緣,表面無毛,背面被短柔毛,老時漸無毛。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花白色,芳香;苞片及小苞片狹披針形;花萼5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頂部反卷;花蕾頂端鈍,花冠筒圓筒形,中部膨大;花冠裂片5,長5~10mm,開放時向右作旋轉狀而平展;雄蕊5,生於花冠筒中部,花葯連合圍繞於柱頭;子房上位,心皮2,離生。瞢莢果雙生,叉開,無毛,線狀披針形,向頂端漸尖,長10~20cm,寬3~10mm,沿腹縫線開裂;種子多數,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花期3~7月,果期7~12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莖呈圓柱形,彎曲,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1~5mrn;表面紅褐色,有點狀皮孔及不定根;質硬,斷面淡黃白色,常中空。葉對生,有短柄;展平後葉片呈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8cm,寬0.7~3.5cm;全緣,略反卷,上表面暗綠色或棕綠色,下表面色較淡。革質。氣微,味微苦。[1]

【藥材顯微鑑定】

莖的橫切面:木栓層為棕紅色數列木栓細胞;表面可見單細胞非腺毛,壁厚,具壁疣。木栓層內側為石細胞環帶,木栓層與石細胞環帶之間有草酸鈣方晶分布。皮層狹窄。韌皮部薄,外側有非木化的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全由木化細胞組成,導管類圓形,單個稀疏。在木質部的內方尚有內側形成層及內側韌皮部。髓部木化纖維成束,周圍薄壁細胞內含草酸鈣方晶。但髓部常破裂。

【採集加工】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雜質,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性能功用】

苦,微寒。歸心經肝經腎經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用於風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喉痹,癰腫,跌扑損傷。內服:6~12g,水煎服。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附註】

置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