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絕望的歌》是智利當代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詩作,他在拉美文學史上是繼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偉大詩人。[1]

目錄

作品原文

在我置身的黑夜浮現了對你的記憶。
河流把它持續的悲嘆連給大海。

仿佛曙光里的碼頭一樣被拋棄。
是離去的時刻了,被拋棄的人啊!

寒冷的花冠如雨般地落到我的心上。
瓦礫的溝壑啊,災難的兇惡巢穴!

在你這裡,戰爭和飛翔積聚集結。
在你這裡,振起詩歌的鳥兒的羽翼。

你吞沒了一切,如同遙遠,如同海洋
如同時間。你這裡一切都是災難!

這是進攻和接吻的快樂時刻。
驚訝發呆的時刻,點燃着猶如一盞燈。

舵手的焦急,盲目潛水者的惱怒,
愛情的混沌陶醉,你這裡一切都是災難!

在迷惘的童年,我的靈魂撲翅而受傷。
無可救藥的探索者,你這裡一切都是災難!

你糾纏住痛苦,你緊抓着欲望,
憂愁把你摔倒,你這裡一切都是災難!

我使陰影的高牆後退,
從欲望從行動那裡走得更遠。

血肉啊,我的血肉,我愛過而又失去的女人,
在這個潮濕的時刻,我向你召喚,為你作歌。

如同一隻杯子你包容着無限的柔情,
而無盡的遺忘把你打碎如同一隻杯子。

那是島嶼上的烏黑烏黑的孤寂,
在那裡,愛情的女人,你的雙臂摟住了我。 [2]

作者簡介

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

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