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理松(1880~1956),原名羅會森,字光林,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二月初一日,祖籍廣東梅州,銅鼓古橋人。娶妻賴氏,兄弟3人,世代務農,租地主田種。會森讀了兩年私塾,因繳不起學費輟學,便拜廣東來的師傅學武,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遭大旱,田地減產,交不起租谷,地主強行剝奪佃權,其兄會旺在抗爭時被打傷。羅會森忍無可忍,年輕氣盛,出手將地主幫凶打傷,只好離家別妻逃命,改名羅理松藏身修水漫江,幫人做茶葉。


適逢湖北招募新軍。他便到武昌投軍。由於武功超群,很快被提升為下級軍官。當時革命黨人在湖北新軍中宣傳反清思想,他堅定地站在革命黨人一邊。1911年10月,羅理松參加武昌起義。起義成功後,他供職於北洋軍閥集團,積資至旅、師級軍官。1913年,孫中山部署發動「二次革命」。7月,李烈鈞在江西湖口組建討袁(世凱)軍,發布討袁檄文,羅理松立即前往參加湖口起義。起義失敗後,羅理松被迫脫下戎裝,穿上道袍,漫遊名山勝水。為了有個根基,他虔誠地拜了一位姓洪的道人為師。他到廬山,尋覓傳說中的仙人足跡。由於羅理松有參加辛亥革命的光榮歷史,一些年輕的道人尊他為師,並給他一個「雲仙道人」的道號,從此他的署名便是「雲仙道人羅理松」。羅理松在有仙人傳說的地方建築了一個大圓門,題額「仙人洞」,並署上「雲仙道人羅理松攜徒建」字樣,是廬山重要的景點之一。


1933年,羅理松離開仙人洞,到廬山下的德安、星子、都昌三縣漫遊。為了生活,他給人看風水,用中草藥治病,而遇貧困者則不收分文。後來在德安鳳凰橋郭家坂(今林泉鄉林泉村)買了幾畝薄田,做了一幢兩層的小瓦房作為莊屋,借給一戶貧家居住種田。


此後,羅理松在德安生活得悠遊自在,但他始終忘不了廬山仙人洞的道友。日寇侵占廬山後,仙人洞道友非常寒苦。他便將德安鳳凰橋被燒毀的「朝陽寺」進行重建,把它作為「仙人洞的別洞」,讓廬山仙人洞的道友到此過冬避寒。


1949年8月,亡命奔波四十餘年的羅理松始回銅鼓家鄉探親,一家老小悲喜交集,終於圓了還家夢。1951年,羅理松第二次回家探親。為了照顧他的晚年,自他第一次探親後,他的一個兒子和兒媳,一個孫子和孫媳,兩個曾孫,先後去德安郭家坂團聚生活。兒子種田,孫子先後任鳳凰鄉農會會計、鄉長,曾孫讀小學,讓他晚年享到天倫之樂。1956年,雲仙道人羅理松逝世,終年76歲。親屬遵照羅理松生前遺願,將其遺體面朝廬山安葬在德安郭家坂的山岡上。老人逝世後,子孫們全部回歸家鄉銅鼓古橋生活。


至此,廖家三代8位革命者僅剩廖德生一人。他於1937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在萍鄉練兵場上,因反抗國民黨軍官的殘暴-竟被活活打死。1985年進行革命烈士普查,追認其為抗日民族戰爭而獻身的烈士。


1913年暮春,廢廳建縣,銘猷調赴宜黃主管東陂緝私稅卡。離職之日,依依送別人群,只見數擔行李,幾挑書籍,別無他物。民國五年,署理樂平知事,奉公克己,整肅吏治,考績榮獲五等金質單鶴獎章。任滿告老還鄉,間或應邀赴大、中院校講學外,專注撰輯《二石小記》,怡然自號「二石老人」。


銘猷治學勤奮,知識廣博,著有《法學輯要》《中國沿海形勢圖說》《慎園詩文鈔》《羞不恆日記》《民傭堂隨筆》《環山閣雜記》《中西生理學圖表》傳世。稽考歷任銅鼓營城分防府同知,兼享著名學者盛譽的無過於斯人。年近古稀,心衰力瘁,病逝東台鎮蘭香巷慎園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