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馬尼亞西部蒂米什縣小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馬尼亞西部城市,巴納特地區的歷史首都,現蒂米什縣縣城,市區面積129.2平方公里,人口336,089人(2006年)。濱貝加運河。  附近地區的考古發掘表明,在新石器時代和羅馬時代就有人居住。當地最早於1212年被載錄在案,稱為羅馬兵營泰梅什(Temesiensis)堡,14世紀泰米什瓦拉成為沼澤地中部的一個要塞。13世紀時該鎮遭韃靼人劫掠。後要塞重建,曾一度是匈牙利查理一世(1309~1342)的駐蹕之地。1552年土耳其人占據該鎮。1716年被奧地利人奪取。1718年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人們稱該城和該地區為泰梅什堡的巴納特(Banat of Temesvar),歸維也納統治,並有非馬札爾人來此定居,大多為士瓦本日耳曼人。1848年該城抵抗匈牙利革命派的圍攻,歷時107天。1919年塞爾維亞占領之,根據《特里阿農條約》 1920)畫歸羅馬尼亞。 1989年12月15~17日,蒂米什瓦拉爆發反政府的示威遊行,點燃了革命之火。由於共產黨領導人齊奧塞斯庫殘酷地鎮壓示威遊行,致使軍隊投向起義的一方,數日後,齊奧塞斯庫被推翻。 除前南斯拉夫外,是東歐劇變中唯一以流血形式完成的政變。因此,蒂米什瓦拉亦被稱為羅馬尼亞89革命的搖籃。 蒂米什瓦拉是一個文化中心。設有數所高等教育機構,包括蒂米什瓦拉大學(1948年建校)。還設有國家劇院、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愛樂交響樂團和圖書館。沿貝加運河有幾座公園,運河流經市中心,可通航。主要建築物有宏偉的天主教堂(建於1736~1773年)、塞爾維亞大教堂(建於1748年,1791年修復)和設在一座修復的14世紀王宮裡的地區博物館。 蒂米什瓦拉也是一個商業中心,有發達的工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製造業生產電動機、電器設備、紡織品、農業機械和農具、化學製品、塑膠製品、靴鞋及食品。人口317,651(2002)。 其人口以羅馬尼亞人為主,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馬扎爾人、德國人、塞爾維亞人,以及一些巴納特保加利亞人、意大利人、希臘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該城長期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深受奧地利文化影響,有「小維也納」之稱。 蒂米什瓦拉是著名的教育和工業中心,以醫藥、機械和電子產品著名。它是第一個使用電燈作為街道照明的歐洲城市(1884年),傳說市區內跨貝加河的橋樑是居斯塔夫·埃菲爾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