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美頭火絨草

中文名稱:美頭火絨草

拉丁學名:Leontopodium calocephalum

別稱:老頭草、薄雪草、老頭艾

界:植物界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菊目、菊科

族屬:旋覆花族、火絨草屬

分布區域:甘肅,青海,四川,雲南

美頭火絨草為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全株密被白毛。莖通常從基部叢生,直立或斜上,不分枝。葉互生,無柄,披針形或條形。夏季開花,頭狀花序,無梗。瘦果長圓形,有短毛,黃褐色。以地上全草入藥,有清熱涼血,利尿的功效。用於急性腎炎。[1]

目錄

形態特徵

生活型多年生草本

根莖頸部粗厚,不育莖被密集葉鞘,有頂生葉叢,與1至數個簇生花莖,莖被蛛絲狀毛或上部被白色棉狀茸毛,下部後近無毛;

: 下部葉與不育莖的葉披針形、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15厘米,基部成褐色長鞘:中部或上部葉卵圓狀披針形,基部抱莖,無柄;葉草質,上面無毛,或有蛛絲狀毛或灰色絹狀毛,或上部葉基部多少被柔毛或茸毛,下面被白色或邊緣被銀白色茸毛;

: 苞葉多數,上面被帶白色或干後黃或黃褐色厚茸毛,下面被白或銀灰色茸毛,較花序長2-5倍,形成分散徑4-12厘米苞葉群;頭狀花序5-20(-25),徑0.5-1.2厘米;總苞片長4-6毫米,被白色柔毛,總苞片約4層,先端無毛,深褐或黑色,露出毛茸;

瘦果被粗毛[2]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和亞高山草甸、石礫坡地、湖岸、沼澤地、灌叢、冷杉和其他針葉林下或林緣,較常見。海拔2800—4500米。[3]

產地分布

產青海東部(門源)、甘肅西部至南部(夏河、岷縣等)、四川北部至西南部(茂理、小金、峨邊、峨眉、松潘、康定、道孚等)、雲南西北部至北部(德欽、鶴慶、中甸、麗江、維西等)。[4]

本種提示

美頭火絨草由於苞葉和葉形的特殊,極易與本屬其他種區別。它在植株的高低、葉和苞葉的寬窄方面有極大的變異;它與下一變種的區別是葉疏生,長漸尖,苞葉較莖上部葉稍大或等形,基部較寬常鞘狀擴大而常被白色長柔毛,總苞片的深色頂端常露出毛茸之上。美頭火絨草與銀葉火絨草 L. souliei Beauv. 之間,可能有中間類型或天然雜種存在。它有時也與珠峰火絨草 L. himalayanum DC. 相近似。[5]

相關變種

美頭火絨草濕生變種

葉長圓狀線形,頂端較急尖或近舌形,下面被白色或有時灰白色茸毛;莖上部葉基部不很擴大,下部葉也稍狹窄,被薄棉毛,較密生。苞葉較上部葉稍小,基部寬不超過6毫米,常舌狀,下面被較少的毛。總苞片不很超出毛茸,頂端褐色。莖高多變異,約20-30厘米。 產甘肅西部、西南部(榆中、岷縣、夏河、靖遠)、青海東部(湟源)、四川西部、西北部(松潘、阿壩,小金、康定、馬爾康)、雲南西北部(麗江等)。生於較濕潤的沼澤地、草地和林下,較不常見。海拔1500-3750米。

本變種在青海地區供藥用,全株磨成粉末作外附劑,治風濕病。

美頭火絨草疏苞變種

莖細弱,高3-5厘米,有時高僅1-3厘米,徑約1毫米,常脫毛,上部被蛛絲狀毛。葉長圓狀或舌狀線形,頂端鈍或近圓形,長3-5厘米,寬0.3-0.4厘米,或有時更小,長僅1厘米,兩面被薄棉毛或近無毛,基部不擴大;苞葉少數,3-6個,有時較多,與莖上部葉同形,下面常脫毛,不形成整齊的苞葉群;頭狀花序較少數,通常3-5個。

產青海東部(門源),生于山地草甸或河灘沙地;甘肅西北部(張掖南山大野口)。

可能是濕生變種 var. uliginosum Beauv 的一個變型,主要以莖和葉的形狀為區別。甘肅張掖的標本的莖極矮小,高僅1-3厘米;莖上部葉的基部僅稍擴大,苞葉和頭狀花序極少數(通常3個),苞葉不組成明顯的苞葉群,但在毛茸及苞葉的特徵上與青海的標本更為相似,在此作為同一變種。[6]

下級分類

火絨草屬的天然雜種 Leontopodium × spp.

白灰火絨草 Leontopodium albogriseum Hand.-Mazz.

戟葉火絨草 Leontopodium franchetii × dedekensii Hand.-Mazz.

纖細火絨草 Leontopodium gracile Hand.-Mazz.

木莖火絨草 Leontopodium longifolium × stoechas Ling

華火絨草 Leontopodium niveum × sinense Hand.-Mazz.

迷迭香火絨草 Leontopodium rosmarinoides Hand.-Mazz.

艾葉火絨草 Leontopodium stoechas × artemisiifolium Hand.-Mazz.

戟葉火絨草 Leontopodium stoechas × dedekensii Hand.-Mazz.

戟葉火絨草 Leontopodium stoloniferum × dedekensii Hand.-Mazz.

艾葉火絨草 Leontopodium stracjeyi × artemisiifolium Ling

堅杆火絨草 Leontopodium stracheyi × franchetii Hand.-Mazz.

鑽葉火絨草 Leontopodium stracheyi × subulatum Hand.-Mazz. 

火絨草亞屬 Subgen. Leontopodium

火絨草組 Sect. Leontopodium

華火絨草組 Sect. Nobilia (Beauv.) Hand. -Mazz.

擬鼠麴亞屬 Subgen. Paragnaphalium Hand. -Mazz.

藥用價值

【來源】為菊科火絨草屬植物火絨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 (Willd.) Beauv.,以地上全草入藥。夏秋采割,洗淨,曬乾。

【源形態】多年社草本,高15~30厘米,全株密被白毛。莖通常從基部叢生,直立或斜上,不分枝。葉互生,無柄,披針形或條形。夏季開花,頭狀花序,無梗,3~5個簇生於莖頂。瘦果長圓形,有短毛,黃褐色。

【性味歸經】微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用於急性腎炎。有人認為對消除蛋白尿和血尿有一定作用。

【用法用量】 5~7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