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芒硝的鑑別方法

芒硝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芒硝

【生境分布】

芒硝多產於海邊鹼土地區、礦泉、鹽場附近及潮濕的山洞中。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青海、新疆;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福建、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亦有分布。主產於河北正定、獻縣,天津,山東梁山、膠東、威海衛,河南蘭考、民權,江蘇泗陽、鹽城、東台,安徽阜陽,山西介縣、運城等地。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族芒硝,經加工精製而成的結晶體。主含含水硫酸鈉。

【藥材歷史考證】

早在《神農本草經》上就有朴消一藥記載,實際上是加工芒消的粗品(原料)。芒硝,原名芒消,其藥名的始載本草《名醫別錄》云:「生於朴消。」但《名醫別錄》又在消石一藥條下謂消石一名「芒消」,致使後世一些本草常將芒消與消石相混。《雷公炮炙論》云:「芒消,是朴消中煉出形似麥芒者,號曰芒消。」

《本草經集注》云:「煉之以朴消作芒消者,但以暖湯淋朴消,取汁清澄,煮之減半,出,著木盆中,經宿即成;狀如白石英,皆六道也。」《開寶本草》謂芒硝曰:「此即出於朴消,以暖水淋朴消,取汁煉之,令減半,投於盆中,經宿乃有細芒生,故謂之芒消也。」

《本草圖經》曰:「而今醫方家所用,亦不復能究其所來,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朴消。煉成盆中上有芒者,為芒消,亦謂之盆消。」李時珍《本草綱目》曰:「煎煉入盆,凝結在下,粗朴者為朴消,在上有芒者為芒消;有牙者為馬牙消。《神農本經》止有朴消、消石,《名醫別錄》復出芒消,宋《嘉祐本草》又出馬牙消。蓋不知消石是火消,朴消即是芒消、馬牙消。一物有精粗之異爾。諸說不識此,遂致紛紜也。」

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名醫別錄》所載芒硝即是朴硝的煉製品,為精製硫酸鈉結晶。由於天然產出的硝石(硝酸鉀)很少完好晶形,且多為霜華,個體似針狀,經過煉製、重結晶,亦可呈芒狀晶體。古人從形色命名,故有硝石一名芒消之說。可是後世一些本草的作者不分來源,不明實質,導致兩種芒消相混淆。由於其屬於礦石之類,後世醫書(如《醫學啟源》)開始將芒消改寫成芒硝,一直沿用至今。現今芒硝,均屬人工製作的主含硫酸鈉的芒硝,或來自礦物芒硝製品,或來自滷水加工品,產區不同,煉製方法不同,所含雜質亦有差異。

【礦物形態鑑定】

芒硝Mirabilite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粒或針狀個體,塊體鬆散。無色透明,玻璃光澤。一組解理完全,斷口貝殼狀。硬度1.5~2,性脆、易碎。相對密度1.8~1.9。性涼,微帶苦咸。極易溶於水。干、熱條件下失水變為白色、粉末狀無水芒硝,火焰色黃。可含微量混入物如氯化鈉、氯化鉀等。含鈣、鎂量高的當屬粗製品朴硝。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為稜柱狀、長方形或不規則塊狀及粒狀。無色透明或類白色半透明。質脆,易碎,斷面呈玻璃樣光澤。氣微,味咸。[1]

【藥材顯微鑑定】

透射偏光鏡下:多呈板狀或板條狀;薄片中無色透明;折光率:Np=1.394,Nm=1.396,Ng=1.398,負突起很低。最高幹涉色為I級黃;斜消光,消光角:Ng∧C≈31°;。二軸晶;負光性。

【藥材理化鑑定】

本品的水溶液顯鈉鹽與硫酸鹽的鑑別反應。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集提煉,以秋、冬兩季為好,因氣溫低,容易結晶。加工方法:取天然產之不純芒硝加水溶解,放置,使雜質沉澱,過濾,濾液加熱濃縮,放冷後即析出結晶,取出晾乾,如結晶不純,可重複處理,至得潔淨的芒硝結晶即可。或將蘿蔔洗淨切片加水煮爛,濾除蘿蔔,加適量朴硝至溶,濾過,放冷,析出結晶。

【性能功用】

咸、苦,寒。歸胃經、大腸經。瀉熱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用於實熱便秘,大便燥結,積滯腹痛,腸癰腫痛;外治乳癰,痔瘡腫痛。內服:6~18g,沖服。外用:適量。孕婦禁用。

【附註】

1.密閉,在30℃以下保存,防風化。

2.玄明粉為芒硝經風化乾燥製得。主含硫酸鈉。藥材性狀鑑定:本品為白色粉末。無臭,味咸。有引濕性。性能功用:咸、苦,寒。歸胃、大腸經。瀉熱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用於實熱便秘,大便燥結,積滯腹痛;外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癰腫,丹毒。內服:3~9g,沖服;外用:適量,水化洗敷,或研末吹敷患處。孕婦禁用。[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