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花環(放在一個小墳上)(何其芳詩歌)

作品原文

開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無人記憶的朝露最有光。

我說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沒有照過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夢過綠藤緣進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墜落到發上。

你為檐雨說出的故事感動,

你愛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淚,

常流着沒有名字的悲傷。

你有美麗得使你憂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麗的夭亡。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悼詩,悼念一個純潔的少女。他的語融古典於現代,又有一種內在的音韻之美,這首詩表達作者對名叫玲玲的夭亡的無限的悲傷。通篇讓人有純潔而美麗的想象,語言不多,意象卻美的驚人。這是一隻放在一個小墳上的花環,一隻用詩的意象的花朵編結成的 美麗的花環。詩中運用了"開落在幽谷里的花"、"無人記憶的朝露"、"沒有照過影子的小溪"等系列意象來隱喻"小玲玲"未被凡俗玷污的脫俗之美,而詩人對於"小玲玲"與俗世無牽的"寂寞"、"悲傷"的心理情感世界的細膩揭示與欣賞態度,更為"小玲玲"身上的脫俗之美加添上了一種高貴的精神品質,從而使這位少女的"美麗"從外表到心靈都達到了純粹、理想的境界。雖然,"詩中抒情主人公流露的是一種孤芳自賞和遺世獨立的情懷,讚賞的正是那種自開、自落、自賞、自感的隱逸者的遁世思想,"死亡本是不幸,詩人卻說她是"幸福的",因為她是與世隔絕的"幽谷里的花",是不與人交往的,"無人記憶的朝霞",是沒受過社會污染的"沒有照過影子的小溪"。在污染的塵世,保持美和純潔是一種"幸福"。作者還用了"最香","最有光","最清亮"來強調這種獨特的感受。三個"最"把少女的純潔描寫的讓人心動,不敢也不忍去觸碰。

  這樣的少女,她的所夢所愛,自然也是美的。她夢到綠色的藤蘿爬進她的窗台,裝點她青澀的無限遐思;夢到落在頭髮上的金色小花,夢到屋檐的落雨,滴滴嗒嗒,在耳邊呢喃。檐雨訴說的故事,寂寞的星光,這些優美的意象的組合,仿佛使人進入了少女的內心世界,進一步豐滿了她的形象。

  這樣的少女,她的淚有如珍珠,流出來的憂傷有如飄忽的幽思而"沒有名字",她度過的日子是美麗的,美麗得使她憂愁。結句"你有更美麗的夭亡",由於她在短短一生中,始終保持着美和純潔,生得美麗,死也是美麗的。

  本詩反映了青年何其芳的感情世界與抒情風格,他一脫離塵寰為美,以夢和幻想為美。以寂寞憂傷為美,他善於用明麗的意象來表達飄渺的情感,善於用富有想象力和表現力的句子捕捉藝術形象。應該說,在個人抒情世界的狹小天地里,何其芳的詩是有高度的藝術技巧的。

  這一闋對早逝青春的輓歌,給詩人與讀者的是一種對生命的讚美,在詩中,詩人把青春期固有的憂愁、寂寞情懷審美化了,又將這種美定格在少女的夭亡之中。

作者簡介

何其芳]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紅學」理論家。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是「漢園三詩人」之一。[1]

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畫夢錄》(成名作),詩集《預言》,紅樓夢的研究頗有建樹。[2]

在陝甘寧邊區時期延安詩壇上,何其芳是最早奔赴延安的詩人之一。這位早在來延安以前就以他婉約幽渺的詩風而傾倒無數青年男女的漢園詩人,在抗日戰爭的炮火硝煙里,走出精美細緻的唯美主義的藝術之塔,來到了當時進步青年心中的聖地延安。延安軍民熱誠的抗日激情和延安清新自由的民主氣息,使這位習慣了在黑夜裡歌唱着心靈憂傷的多情敏感的詩人,一掃冷艷哀淒的夢幻色調,用他那敏感的心靈和優美的筆觸,奏響了禮讚民族解放歷程的琴音。[3]

何其芳抗戰前的詩歌大多收入1945年2月出版的早期代表作《預言》集中。《預言》所表現的是詩人幽怨、寂寞、煩憂的情緒。其基本傾向和卞之琳詩歌的細膩敏銳一樣,「小處敏感,大處茫然」。繼《預言》之後,何其芳又出版了《畫夢錄》、《刻意集》、《還鄉雜記》三個散文集。這三個散文集與《預言》在思想內容上的基調基本一致,「由於生活的空虛,思想的憂鬱,因而多偏於藝術上的琢磨。一篇又一篇,就像繪製得很精美的圖案,其中有調合的色彩,精練的語言,有帶着澀酸味的閃光的哲理,有詩一般撩人心弦的抒情」。因此,儘管何其芳的這三個散文集的情感內容不是來自那個時代火熱的鬥爭生活,而是來自那些僻靜的、孤獨的自我心靈的顫動。但是,由於何其芳把「小資產階級的感傷情調,交融於精緻的抒情畫面之中,使他那些散文閃爍着一種誘人的光彩,它們在當時和後來,曾使一些與作者有類似生活經歷、類似思想傾向的青年讀者所沉醉過」。[4]

1938年8月,何其芳和沙汀、卞之琳一道,穿過道道封鎖線,來到延安,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接見,稍後便到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11月,何其芳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4月,何其芳曾經跟隨賀龍將軍過黃河到晉西北和冀中敵後接受戰火洗禮。回到延安後,何其芳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1942年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延安文藝座談會。1944年至1947年間,何其芳先後兩次被派往重慶做思想文化和統一戰線工作,並擔任黨的四川省省委委員、宣傳副部長和《新華日報》副社長等職。

在延安的九年的工作學習和寫作生活中,何其芳的思想和創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且取得了豐碩的收穫。何其芳延安時期的詩歌和散文創作,均收錄在1945年出版的詩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中。從這兩部詩歌和散文集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何其芳的心靈流變歷程。[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