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州文廟及石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州文廟及石刻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蘇州文廟及石刻

申請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實質: 物質文化遺產

地址: 江蘇省

蘇州文廟是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蘇州郡守時創建的,經歷代增修擴建,占地極廣,屋宇甚眾。根據《吳縣誌》記載,南宋淳祐年間即有屋宇二百十三間,現存建築除大成殿外,大部分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大成殿西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廡殿頂,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宏偉壯觀。蘇州文廟現闢為碑刻博物館,內有四大宋代碑刻:地理圖碑天文圖碑帝王紹運圖碑平江圖碑,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2001年蘇州文廟作為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為「蘇州文廟及石刻」。[1]

簡介

四大宋碑特指至今保存在蘇州碑刻博物館內的"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運圖"和"平江圖"碑,簡稱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為南宋刻石,1961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大宋碑中的"天文圖","帝王紹運圖","地理圖",其作者是南宋黃裳。"平江圖",是在南宋蘇州知府李壽明主持下完成的。前三石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由黃裳描繪,淳熙七年(1247年)蘇州著名刻工王致遠刊石。此三圖是黃裳為嘉王(後來的寧宗)邸翊善(侍從講授)所進,後來王致遠從四川得來,帶回蘇州刊刻。

"平江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石刻平面圖。宋朝的蘇州被稱為平江府,平江圖也就是蘇州地圖的祖本。從"平江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蘇州和今日的蘇州位置大致相仿,它們都位於一望無際的太湖之濱,周圍環繞着吳凇江、婁江、大運河、石湖以及陽澄湖等等。平江府城呈長方形,四周築有高大的磚砌城牆,並設有城門,外為大運河所環抱,內有護城壕。城區內最大的特點,就是安排了水陸相併行的兩套交通系統。杜荀鶴在《送人游吳》中說蘇州是"家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從《平江圖》中我們可以數到七條河流縱貫南北,十四條橫越東西。與之相平行的還有二十條大街,當然最著名的就是這條臥龍街,也就是今日的人民路。居民區則建在街與河之間,這就形成了前門是街,後門是河的吳中特色。

詳細介紹

中國南宋天文、地理圖等碑石。在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文廟內。文廟始建於北宋景元年(1034),現存建築除大殿為明正德元年(1506)重建外,大部系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戟門內保存着宋代線刻的平江圖碑、天文圖碑、地理圖碑和帝王紹運圖碑,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江圖碑刻於南宋紹定二年(1229),因碑刻年代久遠,有模糊不清處,1917 年曾加以深刻。碑高 2.84米,寬1.4米。碑首雕交龍圖案,正中刻"平江圖"3字。碑身刻南宋平江城(今蘇州)平面圖。四邊分刻東、西、南、北 4字,圖內建築採用平面和立體相結合的方法繪製,未按比例,只是大體位置近似。城牆外環繞護城河。城內縱向河道 6條,橫向14條。城內街道多與河道平行,主要幹道南北向5條,東西向4條,還有很多支道,相互交錯連接成若干大小不等的街坊城正中是平江府、平江軍城內的教坊、官衙、宅第、寺廟、園林、行市、書院、倉庫、古蹟以及橋樑等建築,亦都按其位置描繪。另外還將城外的一些名勝古蹟用示意的方法繪製出來。是中國最早最詳細的城市地圖。 天文圖碑系南宋紹熙元年(1190)為教學繪製,淳七年(1247)摹刻上石。碑高 1.9米,寬1.08米,碑額刻"天文圖" 3字,碑分上、下兩部分,上為星圖、下為釋文。星圖分天體地體北極南極赤道、日、黃道、月、白道、經星、緯星、天儀、十二次、十二分野,記載1440顆星,是中國現存較早較系統亦較準確的星圖石刻。

天地人三圖碑

地理圖碑和帝王紹運圖碑刻於南宋淳七年(1247)。地理圖中地名外加長方線框,水名外加橢圓框以醒目。 山脈作立體狀,並在長城以北標有一片森林符號,是當時的一幅總輿圖。此圖由黃裳繪製,王致遠上石。帝王紹運圖刊刻了中國自黃帝至宋理宗歷代王朝更替的圖表。後3座碑,俗稱"天地人"三圖碑。

「地理圖碑」的大小與天文圖碑相近,碑端正中榜題陽刻隸書「地理圖」三個字。碑刻繪了中國宋代的地形圖,分上圖、下文兩部分,分別為1.24米和0.49米。上部的地形圖,採用了線條和形象圖形相結合的中國傳統地圖繪製法,對中國大陸的山脈、河流、森林長城,以及各路、府、州、軍的地理位置等,都刻畫得十分清晰,歷歷在目。碑下部的36行、645字釋文,大致記述了自夏禹至宋的歷代版圖變遷情況。此圖與中國現代地形圖相對照,除海岸線出入較大、黃河、長江的發源地不清外,其餘則大體相符,它與西安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三幅全國性地圖。

「天文圖碑」高1.90米,寬1.08米,是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刻制的。碑端正中榜題陽刻隸書「天文圖」三字。碑分上下兩部分,分別為90和70厘米,上部是圓形全天星象圖,下部為解釋文字。星圖以天球北極為中心,用三個同心圓(北極恆顯圖、天球赤道、南極恆隱圈)加上相距不等的二十八宿宿度線來表示,共繪刻280個星座、1343顆恆星。根據《元史》記載,宋朝曾在景祐、皇祐、元豐、崇寧年間進行過四次星象觀測,此星圖即根據元豐年間(1078-1085年)的觀測結果繪製的。下部的解釋文字正文41行、2140字,簡要敘述了天體、地球、北極、南極、赤道、日月星辰和日食月食的成因及當時所知的天文學知識,反映了中國古代天文學所具有的水平。世界天文學界對此圖評價甚高,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最古老的天文圖,在世界古代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帝王紹運圖碑」高1.83米、寬1米,比前兩碑略小,碑端正中榜題「帝王紹運碑」五字,為陽刻隸書,與天文圖碑、地理圖碑的體例完全一致,顯出一人之手。碑刻畫了中國古代帝王世系表,分上圖、下文兩部分。上部以圖表分左、中、右三路列出帝王世系:中路自黃帝、顓帝、帝嚳、堯、舜五帝開始,經夏、商、周、秦、漢直至隋、唐、大宋宋理親為止,共十三個朝代、247個帝號,這是被視為「正統」的王朝;左路為秦六國、五代僭偽;右路為春秋十二國、「東晉夷狄雜處中夏」(五胡十六國);左右對稱,以補中路「正世」之不足,把中國四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國名、帝號,在圖表中排列得十分詳盡清楚。下部有解釋文字36行、550字,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對「自五帝以降,迄於國朝,凡一百九十五君,歷三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中「世道之理亂、王統之離合」,作了簡要的評述;第二節,是對宋太祖創業維艱的追思;第三節是對整個歷史所發的「自古及今,治不能十一,而亂常八九」的感慨。此圖碑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史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天文圖碑、地理圖碑、帝王紹運圖碑三碑,是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由黃裳繪製,由當時任浙西路提點刑獄之職的王致遠在淳祐七年(1247年)摹刻的。

「平江圖碑」高2.76米,寬1.45米,較前面三碑都大,碑額刻古樸的雙龍搶珠紋飾,正中隸體陰刻「平江圖」三字。此碑為整塊青石,額、圖通體相連,刻於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碑上端刻有平江府城的全圖,圖上將整個蘇州城的城市布局、面貌、主要建築官署、寺觀、廟宇、園林、商行、書院、庫房第宅的分布及山脈、河流、湖泊、橋樑等詳細地刻畫了出來。圖上河道如經如緯數以百計,共長約82公里;橋樑359座,充分反映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水城特色。圖上記載的寺觀廟宇有50多個,古塔12座,跨街樓坊65座是中國現存歷史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圖,為研究宋代蘇州城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參考來源

  1. 蘇州文廟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