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苦楝皮

苦楝皮,中藥名。為楝科楝屬植物Melia azedarach L.或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乾燥樹皮根皮。具有殺蟲,療癬的功效。主治蛔蟲病蟯蟲病鈎蟲病疥癬濕瘡[1]

中文學名 苦楝皮 楝科
別稱 苦楝、楝樹果、楝棗子 楝屬
植物界 川楝
被子植物門 分布區域 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等地
雙子葉植物綱 採收時間 春、秋二季
芸香目 毒性 有毒

目錄

性味

苦,寒。

歸經

歸肝、脾、胃經。[2]

功效

殺蟲,療癬。 [3]

主治

用於蛔蟲病,蟯蟲病,蟲積腹痛;外治疥癬瘙癢。

不良反應

  1. 川楝素是驅蛔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毒成分。從毒理研究結果來看,其毒性較強,對等多種動物均敏感,化療指數低,安全範圍窄,且屬強累積性藥物。此外,異川楝素、苦楝子毒素也是毒性成分。
  2. 苦楝皮治療量即可見不良反應,若服用過量則可致嚴重嘔吐腹瀉,呼吸中樞麻痹,中毒性肝炎,腹腔內臟出血,精神失常,甚至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3. 嚴重中毒反應多是因誤服、用藥過量或患者機體特殊敏感性所致。救治措施主要為常規處理,對症治療。
  4. 預防中毒尤為重要。應注意掌握適應證,嚴格控制用量,進行合理配伍以增加療效、減輕毒性,避免連續長期用藥,並根據病人年齡、體質等因素,靈活掌握劑型和用量,嬰幼兒尤應謹慎。

栽培技術

育苗移栽法:10-11月選擇20年以上的老樹,進行採種。春季4月播種前用溫水浸種4-5d按行距30-45cm開條溝,溝深6cm,將種子播入,覆土壓實。培育1年,翌年春季移栽。按行株距5m×5m開穴,穴徑1.2m,深80cm,底層施廄肥,上覆細土10cm,每穴栽種1株,栽種時要使根部舒展,土壤與根部密接,覆土壓實,澆水。


形態特徵

  1. 楝: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後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 川楝: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注意事項

體弱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孕婦及脾胃虛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續和過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應,服藥中毒後可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嚴重中毒,可出現內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樞麻痹,甚至休克[註 1]、昏迷死亡。

視頻

苦楝皮養生功效
中藥辨識驅蟲藥——苦楝皮

注釋

  1. 「休克」:休克(shock)是機體遭受強烈的致病因素侵襲後,由於有效循環血量銳減,組織血流灌注廣泛、持續、顯著減少,致全身微循環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嚴重障礙的綜合症候群。此時機體功能失去代償,組織缺血缺氧,神經-體液因子失調。其主要特點是:重要臟器組織中的微循環灌流不足,代謝紊亂和全身各系統的機能障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