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茅窩(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茅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茅窩》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茅窩

冬天到了,就該穿茅窩了。

曾幾何時,一到冬天,便是一地的茅窩。村子裡,男女老少,個個腳上都是茅窩。茅窩又叫蘆花鞋、蘆靴等等。在寒冷的冬天,一雙茅窩在腳,確是既暖和又輕便。

茅窩是一種由稻草編底、蘆花編幫的鞋。新茅窩上腳前,一般還要作一番「裝修」,用剪刀從裡到外、從幫到底要進行一次「修剪」,露出的稻草頭、蘆花尾等等都要清理掉,最後,還要用棉布條在茅窩口上「滾」一周,如果在茅窩裡墊上一層鞋墊,那就成了一雙比較上檔次的「靴子」了。

我們小時候時常光着腳穿在茅窩裡。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課間,同學們在朝陽的牆上擠暖,在奔跑中薛同學的茅窩底給跑掉下來了,腳上只套了個茅窩幫,光腳踩在地上,凍得他呲牙咧嘴。我幫他將茅窩底撿回來,找來一根繩子捆在腳上,他就又跑到牆根擠暖去了。大家一邊玩嘴裡還一邊唱:「老師老師你別怪,我穿的茅窩跑不快」。老師當然不會怪,因為他們腳上穿的也是一雙跑不快的茅窩。

茅窩的製作工藝不複雜,但要做好,做到精緻,就不容易。茅窩用的都是地產材料,主要是蘆花、稻草和茅草等等。

人們把茅窩的製作稱為打茅窩。打茅窩有好多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材料的採收。蘆花要挑選那種粗壯的剛放出的青蘆花,採回來後放在太陽底下曬,直曬到蘆花蓬鬆為止;其次是稻草,稻草用於編底,所以質量不能差,要選那種金黃色無病害乾淨的好稻草;再其次是茅草,茅草是用作編茅窩的經線的,因此,要選長而粗且清白的「二刀茅」(頭刀太硬)。第二道工序是將蘆花和茅草分別搓成繩子(蘆花繩子也要夾帶茅草),繩子要搓得粗細均勻無毛刺,這樣編出的茅窩才光滑、精緻。第三道工序是編織。編織茅窩底需要用一種耙齒形工具,稱做「扒海」,一根根經線固定在扒海齒上,然後在上面纏繞稻草,並編出花式來。編茅窩底不用鞋樣,全憑編織人的匠心,按一定尺碼,寬窄,長短等等。好的茅窩底不僅結實耐磨,樣式好看,還要有防水功能。第四道工序是編鞋幫,這是個技術活兒,要的是編者的心靈手巧,根據不同尺碼的底用蘆花繩一圈圈地編織,要做到鬆緊得當,高低適中,且做到一雙兩隻一個樣。最後一道工序是收茅窩口,就是將茅窩上預留的茅草繩頭結辮封好口,再用剪刀剪齊,一雙茅窩就算完工了。

打茅窩多為家庭作坊,一人打茅窩一家人幫忙。茅窩的製作者多為老年人,兒女們白天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利用早晚時間幫老人做一做。秋天的時候,茅窩老人的孫子孫女們就要幫着打蘆花、曬蘆花,割茅草、收稻草。

我的一個鄰居大爺是打茅窩的。鄰居大爺的年紀不大,只是因為身體有病,不能下地做重體力活,就學會了打茅窩,以此增加點家庭收入。大爺的女兒是我同學,每當秋天蘆葦秀穗的時候,放學回家的她就要采蘆花去。同學雖然才十一二歲,卻已經採好幾年蘆花了,對於附近哪條溝邊的蘆花好,哪條溝邊的蘆花多,她都了如指掌。采蘆花的時候,她身上帶着一把木製長鈎,靠得近的用手直接採摘,離得遠的就用鈎子去鈎。放學回家的時間,她就能采上十幾斤蘆花。回想起來,女同學采蘆花的畫面是很美的,可惜那時沒有辦法將其保存下來,否則當是一件藝術品的。

秋冬兩季,搓蘆花繩成了同學的主要生活內容,她主動給自己定下任務,平時一天搓半斤,星期天一斤。同學驕傲地告訴我,她的學費全憑她自己掙,還可以供妹妹上學。

打茅窩的那些天晚上,我時常到她家玩一會。晚上,看她一家人在煤油燈下,搓繩的搓繩,編底的編底,織幫的織幫,十分熱鬧。這個場合,大爺是主角,他的任務是用稻草編出茅窩底,同學的媽媽負責編茅窩幫,同學和她妹妹搓繩子和做收口整理的事情。茅窩大爺會講一些故事,這也是我愛去他家的原因。我聽茅窩大爺講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混世魔王程咬金」等等,當然,他講的常常是丟頭落尾,有時會弄出「關公戰秦瓊」一類,但這並不影響我的興致。有的故事他已經講過好幾遍了,我還是久聽不厭。對於文化生活十分缺乏農村孩子來說,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文化「盛宴」呢。

同學家的茅窩多是人們上門買,到了年底如果還有賣不完的,就背到鎮上去賣。有一次,同學背了十來雙茅窩去鎮上,我也跟她一起去。那天,我們起個大早,賣茅窩的時候,我看到同學的兩隻手上都生了凍瘡,因為天天搓蘆花繩,雙手裂了許多血口子,看了讓人心疼,她卻輕鬆地說晚上搽一點凡士林就好了。

賣完茅窩已經是中午了,同學卻捨不得買吃的,我花五分錢買了一隻燒餅,掰一半給她,她只撕了一點塞到嘴裡,就又塞給我,說她不愛吃燒飯。

同學後來遠嫁到幾十里外,多少年難得見上一面,聽說她現在到城裡給女兒帶孩子去了,想她的生活應該不錯,不知道她可還記得當年我們一起打蘆花和賣茅窩的往事。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