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木香(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木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草木香》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草木香

冬春時節,時常處在草木香味的包圍中,有的是陳香,有的香在眼前。草木香里留存着農人特有的清香。

稻草香

數九寒冬,大河小河都上了凍,冰上能走人。小時候的冬天真的冷。

床上沒有一條像樣的棉被,如何保暖度冬成了一家人的難題。祖父提前從草垛上拔下一堆稻草,放在太陽下曬上兩天,當稻草曬得蓬鬆了,祖父將它們鋪到床上。

曬松的稻草很軟,睡在上面富有彈性,鼻子裡充滿了淡淡的乾草味兒,孩子們樂得在稻草上面打滾、翻跟頭,他們像一群小豬崽,哼哼唧唧地拱到草堆里。有了一床稻草,這個冬天就不再冷了。

稻草低賤,卻也有它的芬芳,它默默奉獻,把溫暖帶給人間。

蘆葦

「寒打下身起」,這是我們小時候就知道的。冬天,腳冷了,會傳到身上,身體會凍出毛病,腳凍狠了要生凍瘡。怎麼保護腳成了老輩人心事,他們的辦法是讓孩子們穿上毛窩(茅窩)。毛窩是用蘆葦花(或茅草花)做成的鞋,做毛窩多是老年人的事,他們早在秋天就到河邊採下蘆(茅)花。老家的小河多,條條小河上都長滿蘆葦,端午節的時候人們用它的葉裹粽子,蘆葉的清香被我們吃到肚子裡,那股味道一直扯動着我們的胃,牽着思念,好想一年中有幾個端午節!秋天,蘆葦秀穗了,風中的蘆葦花在風中搖着,搖出一天的浪漫來,老人們把它採下曬乾,就成了做毛窩的材料。蘆花柔軟而且有韌性,用手摸上去毛絨絨,暖乎乎的,有點像棉花,對農家來說,蘆花最好的一面是它們不用花錢買。晚上,老人坐在黑燈里將它們和着茅草一起搓成蘆花繩,然後編織成毛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毛窩成了陪伴人們過冬的「佳麗」,手藝好的人,還會在毛窩頭上「繡」出一朵朵花來,便成為真正的佳麗了。毛窩是孩子們的奢侈品,他們在學校里,一邊曬太陽一邊比着腳上的毛窩,看誰的毛窩樣式好,質量好,看誰的毛窩底子厚,看誰鞋頭上的花好看……

毛窩溫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腳,也溫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柳枝香

小區東邊有一條小河,小河邊栽了一圈垂柳,垂柳倒映在小河上,靜靜的,有點印象派畫風。

早春的一個黃昏,我散步來到小河邊,忽然聞到一股清幽的味道,抬頭一看,是眼前柳樹上散發出的。樹上垂下的一條條枝條上爬滿了飽滿的芽苞,柳條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着,越發的婀娜多姿,她們向天地吐露着特有的芬芳。

我靜靜地站在樹下,默默凝視着它,它的枝,它的苞,它的香,任柳枝搖曳,任幽香瀰漫,任思緒飄飛。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這樣一個小園子,也是在一個黃昏,園子裡站着一位素服飄飄的男子,只是他是站在梅樹下,品着月下梅花的幽香,用憐愛的眼光看着「梅妻」,對梅當歌,對梅吟詩。而一千年後的今天,又是這樣一個黃昏,又是這樣的一個小園,只可惜天上沒有月亮,而且飄起了雨絲,所看到的不是梅樹,而是柳樹,看樹人也不是詩人。不過,品味樹香的感受是一致的,得到的香味都是美好的。

長枝輕搖弄暄妍,獨占小河惹風情。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我漫步小河邊,一圈又一圈,柳樹的幽香隨着我的腳步忽遠忽近,忽濃忽淡。微雨漸密,我帶着垂柳的幽香走回家,聽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漸大,但是那柳樹枝條上的香,依然在,淡淡的,幽幽的。

艾蒿

清明到,地里各種野菜便躁動起來,薺菜、艾蒿、嫩筍、馬蘭頭等等,連根挖的野菜、中部摘的葉片、枝頭掐的尖尖……將它們揉進皮里,包入餡中,和進米粉……或蒸或煮或炸或炒,趁着熱一吃,一股山野之氣隨之遊走全身,這叫「吃春」。家鄉有個說法:蒿兒團不吃,春天不來。

吃蒿兒團是家鄉清明節食俗。事實上,「蒿兒團」各地都有,只是叫法不一,有的叫青團,有的叫清明粑,還有的地方叫艾粄等等。因着各地風物不同,入「團」的也不儘是艾蒿,宋代溫革《瑣碎錄》中記載:蜀人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清代的袁枚在《隨園食單》描述蒿兒團說:「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蒿兒團的餡料或甜或咸,不一而足,但那股清香和鮮做鮮食的味覺記憶,卻永遠銘刻在腦海中。

缺吃少食和人們愛到大自然去找吃的,春天氣候回暖,我們便跟着母親到野地里找野菜,吃出了一輩子濃濃的鄉土情結,

現在的人們在蒿兒團餡兒上動足了腦筋,鹹蛋黃肉鬆味、蟹黃鮮肉味、榴蓮味、抹茶味、藍莓口味等等。在一些城市,清明時節,時常能看到人們排長隊購買蒿兒團的場景。是的,若是不小心錯過了蒿兒團,那就是辜負了一個春天呢!

青草香

吃過早飯,我走出屋門,一股奇特的味道撲鼻而來,我用力嗅了幾下鼻子,朝園子裡看去,只見有人正推着割草機割草,他一會兒從這頭割過去,到了盡頭又調轉頭割過來。伴隨着機器的轟鳴,割草機下,切斷的草莖散散地留在地上,剛才那股奇特的味道就是被機器割斷的青草散發出的草汁香。經過打理後的草坪更加規範美觀了。看割草人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感動起來。為了給我們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不辭辛勞,以自己的勞動換來大家的美好。他們平凡,他們普通,他們不就像腳下那一株株小草?他們身上不也流淌着像小草一樣自信的芬芳嗎?

我閉上眼睛,用力吮吸了幾下,感受大自然的草香。忽然,一種熟悉的記憶瀰漫開來。

我在哪裡聞到過這種味道呢?

那不是秋天稻田裡收谷的味道麼?稻穀香,稻草香,還有割稻人身上流淌的汗水香……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