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荔枝核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荔枝核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目錄

【藥材來源】

荔枝核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乾燥成熟種子。夏季採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質假種皮,洗淨,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慢火燒存性(《衍義》)和火炮(《婦人》)的方法。元代有炒法(《瑞竹》)。明代有炒黃(《回春》)和煨制(《景岳》)等法。清代有燒存性(《備要》)、焙制(《必用》)、煨熟(《正義》)和鹽水浸炒(《增廣》)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荔枝核: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鹽荔枝核:取淨荔枝核,搗碎,加鹽水拌勻,悶潤至鹽水被吸盡,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荔枝核每100千克用食鹽2千克。

【飲片性狀】

荔枝核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略扁,長1.5~2.2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棕紅色或紫紅色,平滑,有光澤,略有凹陷及細波紋;一端有類圓形黃棕色的種臍,直徑約7mm;質硬,子葉2,棕黃色;氣微,味微甘而苦澀。鹽荔枝核呈碎塊狀,斷面棕褐色,偶見焦斑,味苦澀而微咸。

【炮製目的】

荔枝核味甘、微苦,性溫。歸肝經、腎經。具有理氣散結,祛寒止痛的功能。   生品偏於治肝氣鬱滯,胃脘疼痛,婦女少腹刺痛;亦治疝氣疼痛。鹽荔枝核偏人肝經血分,行血中之氣,長於療疝止痛。用於睾丸冷痛或小腸寒疝。

【應用選擇】

  1、生用   (1)胃氣痛:《景岳全書》的荔香散以本品與木香同用,治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具有理氣止痛作用。亦可與木香、香附、烏藥、丁香、小茴香等同用,能理氣散結,祛寒止痛,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及疝氣脹痛,如十香丸(《實用中成藥》)。   (2)婦女少腹剌痛:常與延胡索、五靈脂、香附等同用,治婦女氣血寒滯,少腹刺痛,具有理氣散寒,行瘀止痛的作用。   2、制用疝氣疼痛:常與橘核(鹽水炒)、肉桂、小茴香(鹽水炒)、吳茱萸(甘草水炙)、青皮(醋炙)等配伍,用於寒滯肝脈引起的小腸疝氣、睾丸腫痛發涼,具有理氣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如疝氣內消丸(《中藥成藥製劑手冊》)。

【附】

文獻摘錄:「連殼煅研止呃逆」(《輯要》)。「治心胃痛疼,制用火煨熟」(《正義》)。

【總結】

荔枝核從宋代開始有炮製記載以來,制炭的方法為歷代所採用,近代部分地區還有用荔枝核炭的。古代多用此炮製品治氣滯血瘀的經前腹痛或產後腹痛;亦用於心氣痛和疝痛的,如《本草蒙筌》云:「煅存性,酒調,治卒心痛、疝痛。」鹽制出現的時間較晚,清代後期始有「鹽水浸炒」的記載,但已為近代的主要炮製方法。   荔枝核現在幾乎成為治療疝痛的專藥,已少用於胃腹痛、痛經等證,故臨床上現在多用鹽荔枝核。 [1]  

【炮製方法】

1.荔枝核《增補萬病回春》:「砍碎。」《景岳全書》:「為末。」《串雅外編》:「去皮。」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炒荔枝核《瑞竹堂經驗方》:「炒焦黃。」《增補萬病回春》:「砍碎,炒黃色。」《串雅內編》:「炒黃為末。」現行,取淨荔枝核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3.鹽荔枝核《增廣經驗新編》:「鹽水浸炒。」現行,取淨荔枝核搗碎,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或將荔枝核洗淨,用鹽水煮沸至鹽水被吸盡為度,取出乾燥,搗碎。荔枝核每100kg,用食鹽2kg。

【飲片性狀】

荔枝核星長圓形或卵圓形,略扁。表面棕紅色或紫紅色,有光澤。一端有類圓形黃棕色的種臍,直徑約7mm。質硬。味微甘而苦澀。鹽荔枝核呈碎塊狀,斷面棕褐色,偶見焦斑,味苦澀而微咸。炒荔枝核形如荔枝桉,表面棕褐色,微有焦斑。

【炮製作用】

荔枝核性味甘、微苦,溫。歸肝、腎經。具有行氣散結,祛寒止痛的功能。用於寒疝腹痛,睾丸腫痛,胃脘痛,痛經及產後腹痛。生品偏於治療肝氣鬱滯,胃脘疼痛。如用於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的荔香敏(《景岳全書》);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及疝氣脹痛的十香丸(《實用中成藥》)。鹽荔枝核偏入肝經血分,行血中之氣,長於療疝止痛。如用於疝痛、睾丸腫痛的疝氣內消丸(《中藥成藥製劑手冊》)。

【炮製研究】

宋代《本草衍義》慢火燒存性為末。元代《瑞竹堂經驗方》炒焦黃。明代《景岳全書》煨熟,搗碎。清代《嵩崖尊生全書》鹽水浸炒。荔枝核從宋代開始有炮製記載以來,制炭的方法為歷代所採用,近代部分地區還有用荔枝核炭的。古代多用此炮製品治氣滯血瘀的經前腹痛或產後腹痛;亦用於心氣痛,如《本草蒙筌》云:「煅存性,酒調,治卒心痛、疝痛。」鹽制始於清代,但已成為近代的主要炮製方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