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出自宋代寇準的《書河上亭壁[1]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目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寬闊的黃河,只有不多幾條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滾滾,一派渺茫。我獨自登上河邊的亭子,斜靠着欄杆,愁緒像河水,源源不斷。

那河邊、遠處,蕭瑟秋風中,有片稀疏的樹林,林後是聳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陽光。

注釋

這是四首(春、夏、秋、冬)組詩中的第三首。詩前有序,說明此詩是作者被貶謫時寫的。

河,黃河。

憑,靠。危,高。

蕭蕭,風聲。

危檻:高高的欄杆。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寇準三十七八歲時,前有小序,說在咸平元年(998年)鎮河陽,說明此詩是作者被貶謫時寫的。這是四首(春、夏、秋、冬)組詩中的第三首。

鑑賞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絕句,題寫在黃河邊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黃河上的景象,一是「闊」,王灣的「潮平兩岸闊」,被詩人濃縮為「岸闊」,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黃河恢宏闊大;二是「渺茫」,因為河闊,一眼望不到邊,加上太陽快要下山,自然是「煙波微茫信難求」,看不到對岸;三是「檣稀」,河上沒有幾條船,雖然看不見「百舸爭流」的熱鬧場面,卻使人覺得河似乎更闊了,煙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煙波又能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問題,獨自靠在亭邊的欄杆上,詩人究竟在想些什麼?也許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許想到「欲渡黃河冰塞川」,也許想到「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瀉入胸懷間」……性格剛毅的詩人此時也許盪上了一絲憂愁,但面對着「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豈能「恨到歸時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這首詩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讓人聯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來。這一半沐着柔和斜陽的秋山,雖然沒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艷麗,卻給人以安閒、親切,也讓人陶醉。至於那一半見不到陽光的秋山,詩人卻不願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悵惘,在這壯麗的黃河落日圖前又算得了什麼?到此嘎然而止,還有多少餘味,就讓讀者自己去品嘗。

寇準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聖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於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