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藺姓,出自姬姓周王族,是韓國王室的宗族支系,藺國君室後裔,以地名命姓。春秋時,曲沃成師之子萬因功被封於韓(現在陝西省韓城縣),他建立了韓國,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他的後代子孫遂以韓為姓,稱韓姓。傳到韓厥(即韓獻子)時,厥的玄孫叫韓康,在趙國為官,因功得封藺國(今山西柳林縣北,一說在陝西渭南縣西北),藺國是趙的屬國,韓康是開國之君,他的後代子孫遂以封國名為姓,稱藺姓。

目錄

姓氏起源

藺( lìn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獻公後裔韓康的封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晉獻公姬佹諸將自己的的小兒子姬成師封於韓地(今陝西韓城),由於姬成師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他的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韓氏,後建立了韓國,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一。

傳到韓厥(韓獻子),使為晉國上卿,擔任大司馬之職,以執法無私著稱。

韓厥在春秋晚期晉國內部的一系列爭鬥之中,一直保持着一種超然的姿態。周簡王姬夷三年(晉景公姬孺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欒氏、邯氏兩大家族協助晉景公攻滅了趙氏家族。韓厥雖然與趙氏家族淵源甚深,但沒有起兵發難,且在事後在保全趙氏後裔上起了關鍵作用。

周簡王十二年(晉厲公姬壽曼七年,公元前574年),欒書與荀偃迫於情勢,驟起發難,殺胥童、廢晉厲公,當時也曾請韓厥參與其事,但是韓厥斷然予以拒絕了。這兩次晉國大家族之間的鬥爭都與國君有牽連,所以韓厥說:「弒君以求威,非吾所能為也。」實際上,他是不願意參與家族之間的爭權奪利。正是由於他這種超然的態度,使得後來韓氏家族得以保全、壯大,最終成為後來「政在私門」時的六卿之一。

周簡王二十年(晉悼公姬周七年,公元前566年),韓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壇,其子韓起(韓宣子)繼位為晉國上卿。此後韓氏家族在晉國的顯赫地位始終沒有衰落。到了「三家分晉」之後,韓氏家族赫然成為諸侯,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上顯赫一時

韓起的重孫子名叫韓康(韓厥之元孫),後來在趙國為官,因功被趙襄子趙毋恤封賜到藺地(今山西柳林孟門,一說在大婁山西段北側,即今陝西渭南)。

在韓康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藺氏,世代相傳至今,最著名的人物就是使「完璧歸趙」、並使趙國強大一時的宰相藺相如。

得姓始祖

藺氏族人大多尊奉韓子(姬成師)、韓康為得姓始祖。 [1]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一時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巨鹿郡。二是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三是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四是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為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華陰堂:以望立堂。

完璧堂:戰國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當時秦國很強大,騙趙國說,願意拿15個城市來換這塊"和氏璧"。趙國覺得很為難--給璧怕秦國不給城;不給璧,又怕秦國興兵來奪。於是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接過和氏璧後,只交給大臣們傳看,絲毫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於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夸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裡。相如接到璧後,馬上抱起依着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3天,表示對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後,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現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如果想要,大王也需齋戒沐浴3天,然後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後撞頭而死。"秦王沒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相如回驛館後,暗地派隨從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3天後,他秦廷辦交接禮。他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殺就請殺吧!"秦王認為殺了藺相如只會徒傷兩國和氣,就以禮送相如回趙國。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