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虞美人·聽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虞美人·聽雨》是宋代詞人蔣捷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以「聽雨」為媒介,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此詞在結構上運用時空跳躍,以「聽雨」復沓串連,上、下片渾然一體,具有跌宕迴旋的匠心。

  • 作品名稱:虞美人·聽雨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 者:蔣捷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

虞美人⑴·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⑵。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⑶。

而今聽雨僧廬下⑷,鬢已星星也⑸。悲歡離合總無情⑹,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⑺。 [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虞美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昏:昏暗,羅帳:古代床上的紗幔。

⑶斷雁:失群孤雁

⑷僧廬: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髮點點如星,形容白髮很多。

⑹無情:無動於衷。

⑺一任:聽憑。 [2-4]

白話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濛濛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髮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台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創作背景

蔣捷生當宋、元易代之際,大約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進士,而幾年以後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餘生的自述。他還寫了一首《賀新郎·兵後寓吳》詞中所寫情事,可以與這首詞互相印證。這兩首詞,可能都寫於宋亡以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歷代文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李重元《憶王孫》)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2]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的雖然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出現,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風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出來。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儘管這屬於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恆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後面的處境的淒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急雲低的江秋雨圖,一隻失群孤飛的大雁。這裡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里的遊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涌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着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繫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繫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繫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點綴的「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映現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在謀篇行文方面,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順敘下來的;但它的寫作觸發點卻應當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繼以上兩幅一起反襯作用、一起陪襯作用的畫面後,詞人接着又讓讀者看到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畫中沒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着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的畫面,正表現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後,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詞的結尾,就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樣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了他「聽雨」的一生。 溫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詞,下半首也寫聽雨:「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万俟詠也有一首以雨為題的《長相思》:「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其詞所寫,都與這首《虞美人》詞的結尾兩句有相似之處。但溫詞和万俟詞的辭意比較淺露,詞中人也只是為離情所苦而已;蔣捷的這首詞,則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這首詞寫他一生的遭遇,最後寫到寄居僧廬、鬢髮星星,已經寫到了痛苦的頂點,而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溫詞和万俟詞的「空階滴到明」句,只作了客觀的敘述,而蔣捷在這五個字前加上「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看似冷漠,近乎決絕,但並不是痛苦的解脫,卻是痛苦的深化。這兩個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而其中蘊含的味外之味是在終篇處留待讀者仔細咀嚼的。

名家點評

明·卓人月《詞統》:全學東坡。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虞美人》,「悲歡離合總無情」,此種襟懷,固不易到,然亦不願到也。又「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較「天際識歸舟」更進一層。

清·潘游龍《古今詩餘醉》:看到「悲歡離合總無情」難道不泠泠。

清·王闓運《湘綺樓選絕妙好詞》:此是小曲。「情」亦作「憑」,較勝。

作者簡介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進士。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於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3]

參考文獻

  1. 虞美人·聽雨 古詩文網
  2. 虞美人·聽雨 古詩文鑑賞 2019-07-25 06:30搜狐網
  3.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