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學專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血液生理學專輯》,血液生理學著作。易見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年出版。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書中匯集了國內外大量文獻,介紹了血液生理學的重點進展及發展方向,對專業人員及臨床工作者均有參考價值。
本書共分15章及附錄約60萬字,計449頁。其中包括血細胞形態學、血型、代謝及生成的調節、血細胞的免疫、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血清素、血液凝固及神經體液調節、止血機制、血量的神經體液調節、血腦屏障、輸血作用的機制及電離輻射和人工低溫對血液的影響等。附錄中列出了中國人血液各項正常值的統計。「血液系統」是Ланг提出的,它包括血液及有關血細胞生成、破壞、儲存和分配的器官。它們受植物性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體內廣大感受野和各種體液因素 (包括激素及促紅細胞生成素) 的一般性及特殊性的影響和調節。在血細胞的免疫上,介紹了ABO血型系統,MNSS血型系統,P血型系統及RH-Hr血型系統。同時也提到了動物的血型和血型物質的本質。闡述了血清素也和血型物質一樣,它普遍存在於動植物中,血液、胃腸道粘膜、腦及中樞神經系統中均有其存在。血清素影響機體的多種機能,尤其是內臟的機能,它可能是神經中樞的遞質。血液凝固是機體一種重要的防禦機能,使在意外損傷時不致過度流血和大量損失細胞外液而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介紹了凝血過程的基本反應; 參與血液凝固的因子,凝血酶原的激活及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血液凝固也受神經體液調節,交感神經興奮及腎上腺素的釋放可加速血凝,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不甚明顯,可能與交感神經協同保證血凝過程的進行。血量的相對恆定對機體的生命活動極為重要。這是通過血漿量及血細胞量的適當調節來實現的,其中尤以血漿量的調節更為重要。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血漿量變動的機會較多,其增減速度較快較易。血量的調節是由抗利尿系統及抗鈉系統兩套自身調節反射來實現的,反射中樞主要位於間腦和中腦,但也受中樞神經系統其他部位的影響。
作者簡介
易見龍,1933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後轉去美國學習血庫管理。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國,從事血庫工作。後即轉向血液生理學研究。任湖南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血液生理學專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