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平樂·盡日憑高目

《西平樂·盡日憑高目》

作品名稱: 《西平樂·盡日憑高目》

創作年代: 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文學體裁:詞

作者:柳永

《西平樂·盡日憑高目》[2]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作品。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上片主要寫春日美景。起兩句總攝上片。「盡日憑高目」,點明全詞的立足點,這是詞人憑高所見之景。 「盡目」,從早到晚,帶有誇張意味,極言時間之長。「目」,在這裡名詞活用、當作動詞,為觀望之意。有的本子作「寓目」,意思相同。「脈脈春情緒」,是說自己是懷着一種春日的柔情觀望的。以下接着三句寫節序與氣候,「嘉景清明漸近,時節輕寒乍暖,天氣才晴又雨。」這六言三句,貌似平淡,實是很圓熟的。三句一氣呵成,其句中節奏皆為「二二二」,顯得悠然、平穩,和春景相稱。意思是說清明佳節將臨,氣候乍暖還寒、晴雨不定。「雨」字是為了協韻。不一定指此刻正在下雨。下面兩句寫春光,「煙光淡盪,妝點平蕪遠樹」。這是遠望所見。春目的雲霧光氣淡淡地飄浮於平原的草地和遠方的樹林上,宛如蒙上一層輕紗,隱隱約約、朦朦朧朧,將景色妝扮得十分美麗。詩人被春景的美好所觸動,因心中有隱痛,不禁黯然神傷;但是他既被吸引住,不忍離去,故末韻為「黯凝佇,台榭好,鶯燕語。」他還是久久凝神佇立着觀看。近處,台閣亭榭是那樣精美,鶯歌燕語又是多麼悅耳。這段三言三句,節奏急促,隱含內心情緒的激動。

下片寫觸景傷情、寂寞無侶的悲哀。從全詞的語言看,上片前三韻之景語,第一韻兩個五言句,近乎古詩的語言,簡古、平實。次兩韻四個六字句嵌一個四字句,前三個六字句似排比,「時節」、「天氣」二句又似駢偶,五個句子前四個主謂結構形式,後一個動賓結構形式,這又類乎散文了。到了後兩韻的三個三字短句,在設下抒情伏線後,至下片用語才向詞的韻味轉化。這具有詞的韻味的語言,一直延續到曲終。

這首詞雖然也是在懷念着昔日秦樓楚館中「鳳吹」、「雲約」的「伴侶」,但體味全詞,自能感到其中情感還是深沉凝重的,並無輕浮之氣、輕佻之態,這正是柳永本色。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盡日憑高望遠,只能默默地用眼神來觀賞春光的情緒。漸漸接近清明時節的美好景致。 正是還有輕微寒意和剛剛開始暖和的時候。天氣才微微晴朗卻立即又開始下起雨來。春天的水汽和風光柔和恬靜,裝點着平曠原野上的樹枝。黯然傷神地凝視、佇立。高台上的建築有黃鶯在低聲細語。

正是風和日麗的好日子,多少繁茂的紅花,嫩綠的葉子,吸引人們優雅地說「遊春賞景去」。無奈與尋芳伴侶相阻隔。 曾在秦地的高樓上與弄玉吹奏宛如鳳凰鳴叫的簫聲。曾在楚地的旅館中與某位女性約會。徒然惆悵地遙望和自己約會的女性現在在什麼地方。美好的年華只能默默度過。怎麼能夠忍受對着傍晚。 村莊裡一聲聲報告春殘的杜鵑叫。

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東(今山西),曾為沙縣縣丞,在州郡頗有威信。父親柳宜,出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南唐滅亡後,柳宜供職北宋,任雷澤縣令,不久,改為費縣縣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於其父任所(984年,費縣)。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鄉,遊覽名勝中峰寺,作詩《題中峰寺》。柳永讀到《眉峰碧》,甚愛此詞,將它題寫在牆壁上,反覆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雲•六六真游洞》,歌頌家鄉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雲之意」。

表面上看,柳永對功名利祿不無鄙視,很有點叛逆精神。其實這只是失望之後的牢騷話,骨子裡還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魚水》中一方面說「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自我安慰說「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因此,他在科場初次失利後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戰科場。

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製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7]

視頻

中國文學——柳永情懷
宋詞十家之柳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