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施·自從回步百花橋

《西施·自從回步百花橋》

作品名稱: 《西施·自從回步百花橋》

創作年代: 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文學體裁:詞

作者:柳永

《西施·自從回步百花橋》[2]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作品。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此詞寫閨中相思之情。詞上片開首即用「百花橋」典,以元徹、柳實離開後,「便獨處清宵」為喻,別開生面。女主人公因為與情郎分別,在寂寞無奈中日日夜夜思念情郎、消磨時光。「鳳衾鴛枕」二句寫女主人公獨守空閨,又加以反問語,其情之切由此可見一斑。「縱有」三句作先退一步想而後又進一層,寫女主人公與情郎縱然「恩愛」,但就像「餘香」一般,開始能夠留於衣物之上,時間一久,也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雖抒相思,而相思之中又含聲聲哀怨,盡被詞人以活脫脫的女子之口寫出,逼真生動。

下片寫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恐伊」二句為執着語,也是痴情語,與武則天《如意娘》一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女主人公因為思念而日漸憔悴,卻又害怕情郎「不信芳容改」,於是決定「將憔悴、寫霜綃」。可是如果細細品來,這「不信」又似女主人公譴責情郎的薄情寡信之語。「更憑錦字」二句呼應下片開頭一句,寫女主人公寄書信於情郎,希望能夠憑藉書信,述說自己的「情憀」。最後三句:「要識愁腸,但看丁香樹,漸結盡春梢。」化用李商隱《代贈二首》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之句,以喻結情,形象生動,極有韻味。

這是一首描寫一位佳麗與情郎在百花橋離別後,便日夜獨守空房思念郎君的無盡愁緒的詞。這不是一般的「怨婦」詞,它有很明顯的象徵意義,折射了柳永的愛情世界。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自從與丈夫分別之後,一直是獨自一人度過清淨的夜晚。以前幸福的記憶,為何隨便拋棄。縱然有丈夫的體香尚留在衣服上,就像郎留下的恩愛一樣,奈何隨着時間的消逝,這些也不知不覺消失了。

怕你不相信離別後昔日的漂亮容顏已經改變,將憔悴的樣子畫下來寄給你。更希望憑藉寄給你的書信,讓你看到字裡行間的悲思之情。要知愁腸愁多少,請看丁香樹,漸漸結滿了丁香結。

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東(今山西),曾為沙縣縣丞,在州郡頗有威信。父親柳宜,出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南唐滅亡後,柳宜供職北宋,任雷澤縣令,不久,改為費縣縣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於其父任所(984年,費縣)。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鄉,遊覽名勝中峰寺,作詩《題中峰寺》。柳永讀到《眉峰碧》,甚愛此詞,將它題寫在牆壁上,反覆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雲•六六真游洞》,歌頌家鄉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雲之意」。

表面上看,柳永對功名利祿不無鄙視,很有點叛逆精神。其實這只是失望之後的牢騷話,骨子裡還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魚水》中一方面說「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自我安慰說「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因此,他在科場初次失利後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戰科場。

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製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6]

視頻

中國文學——柳永情懷
宋詞十家之柳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