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德·波伏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蒙·德·波伏娃西蒙·露西·埃內斯蒂娜·瑪麗·貝特朗·德·波伏娃(法語: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法語:[simɔn də bovwaʁ]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聆聽);英國 /də ˈboʊvwɑːr/, 美國 /də boʊˈvwɑː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或稱西蒙娜·德·波伏娃、西蒙娜·波伏娃,是出身法國的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社會理論家。她的思想與學說等,對女權主義式存在主義和女權主義理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前天主教徒。
基督教信仰普遍接受上帝是「三位一體」的教義[1],也就是聖父、聖子、聖靈為同尊同榮的上帝[2]。
簡介
西蒙·德·波伏娃生於1908年1月9日,來自巴黎第六區的資產階級巴黎人家庭,該家庭的公寓坐落於巴黎拉斯巴耶大道的一所富裕的公寓。她的父親喬治·貝特朗·德·波伏娃(Georges Bertrand Beauvoir)是一位律師,曾經短暫做過業餘的喜劇演員;而她的母親,弗朗斯瓦·布拉瑟爾(Françoise Brasseur)是一位富有銀行家的女兒,出身於凡爾登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跟德·波伏娃父親結婚時還是一位年輕的姑娘。德·波伏娃還有一個比她年紀小兩歲的妹妹海倫·德·波伏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德·波伏娃的外祖父—古斯塔夫·布拉瑟爾(Gustav Brasseur)因成立默茲銀行(該銀行成立於1878年10月的凡爾登,在帕斯昆兄弟破產後,由募集的四十萬法郎的資金而得以建立)而成為主席,卻因破產而使銀行倒閉,也使得德·波伏娃一家名譽掃地並家產散盡。德·波伏娃的父母不得不因此搬離昔日較體面的公寓而住進一間位於雷恩街上的一棟陰暗、狹小又沒有電梯的第五層公寓中。德·波伏娃父親原本一心指望着靠着太太的豐厚身家而過上優越的生活,但最終這個希望成了泡影。他們一家失去了很多財富,德·波伏娃的母親一生都對她的丈夫背負着歉疚,德·波伏娃也因此而心裡不好受,目睹着父母之間的關係日漸惡化。縱使失去許多財富,然而德·波伏娃的母親堅持將兩個女兒送往一所只為出生於好人家的女孩而提供教育且享有盛譽的修道院學校(le Cours Desir),德·波伏娃五歲時入讀,而她的妹妹海倫則於兩年後跟姐姐一起就讀該學校。
德·波伏娃的整個童年時代都時刻提醒著自己是一個女孩的事實,然而她知道父親希望有一個兒子並把他培養成一個綜合理工科學生。德·波伏娃在她父親的鼓勵下,她的理智上較早熟。據說其父親一直對德·波伏娃說:「你有一個男人的腦子。」而且他也會吹噓:「西蒙像男人一樣思考!」她的父親一直對戲劇着迷(他曾上過戲劇課),他把這一愛好包括他對於文學的喜愛都傳承給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看來,世間最美麗的職業莫過於當一名作家。他跟他的妻子一樣,都認為唯有學習才可以將自己的女兒從生活的窘境中脫離出來。
由於家庭的困境,德·波伏娃無法再依靠她的嫁妝,她跟其他同齡的中產階級女孩一樣,她的婚姻機會也受到威脅。德·波伏娃藉此機會採取方法自己謀生。
15歲時(1923年),她已暗下決心要成為一名有名望的作家。1925年,她在中學會考之後,德·波伏娃開始了她的大學學業,她於巴黎天主教大學修讀數學並取得數學和哲學專業的學士學位後,她到納伊(法國巴黎的郊區)的聖瑪麗學院(Institut Sainte-Marie)修讀文學/語言。她於入學第一年便得到了索邦大學的一系列證書,涵蓋數學,文學和拉丁語;她於第二年開始學習哲學,並在1927年6月獲得了哲學證書;在1928年的春天,在獲得倫理心理學科證書後,德·波伏娃最終取得哲學文科學士學位。與此同時,她開始着手編寫一篇有關德國哲學家萊昂·不倫瑞克在葛腓烈·萊布尼茨的畢業論文(大致相當於文學碩士論文),主題為《萊布尼茲的概念》。在索邦大學的文學院裡,她遇到了許多擁有抱負的年輕學者,其中包括讓-保羅·薩特,從認識薩特的一刻起,德·波伏娃便覺得他是一個天才。自此,一段神秘的情感交織於兩人之間,直到入土而止。薩特對德·波伏娃指她是其「必須的愛情」,而他也需要其他的「偶然的愛情」來幫助彼此更了解。1929年,德·波伏娃在高中教師招聘會考中名列第二,僅次於薩特。
德·波伏娃的母親是一名虔誠的教徒,而德·波伏娃本人從小就非常虔誠,有一次打算當修女。她童年時因其好友扎扎的死訊而深受打擊,據德·波伏娃於其自傳中講述,她自己早在14歲的時候便失去了信仰,這遠遠早於哲學高中教師招聘會考。她於十幾擺脫了信仰,這也昭示了她之後想要擺脫家庭束縛的強大決心。她在餘生中仍是個無神論者。
視頻
西蒙·德·波伏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正確認識基督教教義,搜狐,2020-01-14
- ↑ 歷史上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搜狐,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