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記憶中的爆米花(王昌興)

記憶中的爆米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記憶中的爆米花》中國當代作家王昌興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記憶中的爆米花

傍晚,與同事吃完飯在街上散步,聊得正開心時,遠處一聲「嘣」驚嚇了過路人。哪裡出事了,還是誰的車胎爆了?正迷茫時,一群孩子的嬉鬧聲和幾句聽不清的吆喝聲傳了過來,順着聲音我們望了過去。原來,十字街口轉角處一小塊空地上,老者正在用老式的爆米花機爆米花。一群小孩正對着剛剛出爐還冒着熱氣的爆米花你推我搡,想吃又不好意思要的忸怩勁,讓買者看在眼裡,於是,張開袋子:「每人只能抓一把,我家孩子還等着呢!」話音未落,七八隻小手爭着搶着伸了進去,手裡拿着爆米花飛快地離開了。

和我一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對爆米花是有獨特感情的。因為太多的記憶,就像爆米花的香味一樣樸實親切,相隔再遠也忘不掉那些年的農村生活,記憶中真的很貧困,小時候的冬天里,對於我們這些農村的孩子來說,村子裡少有電,天一黑,巷道便寂靜起來,像鳥歸巢一樣,再貪玩的孩子也只好回家。那個時候,除非趕上月明風暖的夜晚家長才特許多玩一會兒。也就一會兒,家長又喊回家了。但是,有時只要村里來了轉鄉嘣爆米花的,就連家長也是不願意坐在屋子裡,去人多地方諞閒傳。或者在自己家缸(陝西關中一帶儲存糧食的器具)里舀勺些玉米,帶上一塊多零錢,拎着口袋,牽着孩子的手,有說有笑奔赴嘣爆米花的攤點。其實那一陣多半時間,嘣爆米花的攤位已經被圍得水泄不通,小孩子聒噪着,只能隱約聽見攤主和戶主的討價聲瞥見忽明忽暗的火苗,顯得十分熱鬧。

有時候,大冬天天氣寒冷,沒有什麼玩的,雖說是上學,但是好像就沒有感覺到升學壓力。學校門口旁邊經常有爆米花的,於是我們一有機會就三個一夥,五個一群聚集在學校門口圍觀爆米花攤。只見爆米花師傅一隻手拉一個風箱,另一隻手在搖一個帶有溫度計的小爆爐。爆爐下面的火苗紅彤彤,有時大叔停下拉風箱的手,拿起小鐵鏟往裡面加一點點煤塊。接着再拉風箱,拉着拉着,看看火苗太旺,有時就停下來,不停地搖小爆爐。當時我們不知道師傅為什麼這樣做呢?後來才知道原來師傅這樣搖是為了均勻爐里的溫度,因為爐里裝的是玉米粒,每當師傅停下拉風箱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差不多到爆米花的火候了,就一個個踮起了腳看。大叔一揮手,示意讓我們往後站,這時就知道大叔要爆米花了,就一個個嚇得捂住耳朵躲得遠遠的,有些膽大的嘴饞的卻也不害怕,只是站在大叔的背後,就等着開爐爆米花。每當「砰的」一聲巨響後,我們就會急忙揀那些四散開飛出去的爆米花,甚至來不及將爆米花上的泥土吹去,便迫不及待地放入口中,那淡淡的香,酥酥的脆,瀰漫在整個的空中。而爆米花師傅也不嫌棄我們揀,也許是有我們這些小饞嘴在身邊,才顯得師傅的生意人氣旺盛的緣故吧!

其實,儘管漫長歲月中不知不覺地走過,爆米花不停地讓我們心中怦然心動。所有能夠留下的,不是艱苦歲月的縮影,而是快樂時光的記憶,我們是在這樣的歲月里逐漸長大的。而在今天,不管在街頭還是巷尾,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零星流動的爆米花師傅,他們走街串巷,沿途叫賣,然而,和前多年比較現在已是今非昔比了,儘管這些事情幾十年了,卻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如今,在農村嘣爆米花的活計已經很稀少了,即使有,小孩子也不稀罕了,因為平時的零食多了。有時候去街上,也有賣爆米花的,吃起來感覺差極了。不是味道差,是少了兒時那種氛圍

[1]

作者簡介

王昌興,關中渭水邊一女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