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是孔子自己心志的表白。

原文

[九·二十六]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鑑賞

周禮規定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春秋時代大國軍隊一般分為上、中、下(或中、左、右)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因此三軍是大國全部軍隊的總稱。孔子在這裡強調最堅定的信念和最頑強的意志是不可戰勝的,個人偉大的精神力量勝過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一場傾全國之力的你死我活的殘酷戰爭中,要取全副武裝的三軍衛護的敵人主帥,談何容易!然而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的隊伍能夠在敵人軍心動搖之際,直搗中軍,捕獲主帥。與兇猛無比的戰鬥力量相比,一介匹夫似乎如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可是如果他懷有崇高的信仰,養成鋼鐵意志,那麼他在任何一種不可一世的強大敵人面前,都能藐視他們氣勢洶洶的淫威,絕不會屈服,絕不改變自己的志向。巨川激流以雷霆萬鈞之力衝擊,砥石巍然屹立;海潮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勢發威,磐石巋然不動。齊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齊國太史伯、仲兄弟兩人不顧弒君之權臣崔杼的威脅,秉筆直書其罪行,相繼赴死,其弟季面對兇殘敵人,毫不畏懼,前仆後繼,終於以其凜然不可犯的氣勢迫使崔杼收起屠刀。其兄弟三人雖然都是文弱書生,但忠於史實的決心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改變。南宋末年孤臣文天祥,現代革命家瞿秋白、方志敏身陷敵手之後,在酷刑拷打的威逼和高官厚祿的引誘之下,矢志不移,堅貞不屈,敵人終於黔驢技窮,無計可施。歷史上無數志士豪傑以自己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詮釋、印證了孔子這一不朽名言的真理性。

實際上這句名言是孔子自己的人生和品格的寫照。他自己的堅強意志從未在強權面前低頭。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他作為司寇(相當於司法部長)參加齊魯兩國君主在夾谷(今山東省萊蕪市南)的盟會,齊國企圖憑藉其大國之實力劫持魯君,但是孔子維護魯國尊嚴的意志在刀光劍影中沒有絲毫退縮,他義正詞嚴,怒斥齊君的卑劣行徑,粉碎了齊國的圖謀。後來無論是在魯國的朝廷中,還是在顛沛流離的周遊列國的過程中,無論是國君權貴們的凌逼、中傷、冷落,還是武夫強人的威脅、圍困、斷糧,孔子堅持實現仁道的志向從未有任何的減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是孔子自己心志的表白。

孔子這句話是對體現道義的精神力量的頌歌,它指出了個人意志的不可侵犯,宣布了個人意志對於壓制自己的外部兇惡勢力的無上威權,據此可以判定,西方某些淺薄的漢學家提出的所謂儒家沒有意志自由的觀念的觀點,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增強意志力有助於張揚個性,維護人格尊嚴,發揚精神的能動作用。孔子對個人的志向和意志的推崇是由其思想體系的基本邏輯決定的。孔子具有博愛精神的仁道政治、社會理想極其崇高,然而孔子深切地意識到它們既同政治現狀和社會現實、又同人性的陰暗面完全不相容的,因此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憲問》)。可是,他又認為:「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這樣,他就大力強調志向、意志的作用。

這句名言的修辭手段非常高明。作者把看似極為強大的三軍之帥同力量似乎非常弱小的個人之志加以對比,指出前者可奪,反而是後者不可奪,這種截然相反的強烈的對比手法非常有力地突出、烘託了個人的志向和意志勝過世間最強大的物質力量的崇高地位,自古以來它激勵和鼓舞了無數仁人志士百折不撓,堅守理想信念。[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