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品藻弟子·論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六·八]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曰:「賜也可使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十一·三] 德行: 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 宰我,子貢。政事: 冉有,季路。文學: 子游,子夏。

  [十一·十三]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十一·二十四]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十一·十八]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五·二十二]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十一·二]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二·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九·二十]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九·二十一]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十一·四]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十一·七]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十一·十九]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十一·二十三]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十一·八]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十一·九]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十一·十]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十一·十一]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五·十四]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九·二十七]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十二·十二]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十一·十五]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五·四]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五·九]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五·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六·一]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六·六]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五·一]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五·二]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十一·六]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五·三]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五·六]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五·十]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六·五] 原思為之宰,與之栗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六·九]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六·十]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十一·五]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十一·十四]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十一·十七]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十九·十五]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十九·十六]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鑑賞

孔子一生講學不輟,門下弟子如雲。《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舉其犖犖大者,「德行: 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 宰我,子貢。政事: 冉有,季路。文學: 子游,子夏。」(《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孔子與學生的感情很深。《論語》里的一些記載,雖然隻言片語,卻是深情流露,感人肺腑。《雍也》記載,弟子冉伯牛生了重病,孔子去看他,從窗戶里握着他的手,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關愛、惋惜、遺憾、悲傷、無奈……種種複雜的情感,交織在孔子的感慨之中。

在眾多的學生中,孔子最喜歡顏回。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四十一歲的顏回過早地離開了人間。面對顏回的早逝,孔子不禁失聲痛哭,哀嘆道:「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老天爺,你這是要我的命啊,要我的命啊!此情此景,催人淚下。雖然兩千五百年過去了,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孔子失去心愛弟子的巨大悲痛。

孔子與其心愛弟子的關係深於父子關係,他們之間不僅存在知識傳授者與接受者的關係,精神指導者與被指導者的關係,而且有一種平等關係,師生教學相長,共同切磋,一起尋求知識,探索真理,實踐理想和信念。孔門師生還是同舟共濟的人生伴侶,他們患難與共,相濡以沫。弟子公冶長無辜受難,被判罪關進監獄,孔子既賞識他的為人,又哀其不幸,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孔門師生關係堪稱古今典範,今日有些教師上完課以後拿起講義就走,師生關係如同陌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師生關係真叫人十分嚮往。

孔子評論其弟子的大量話語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場、治國思想和教育理念。孔子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政治品質。魯國的執政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富有,但是他的弟子冉求卻還為其搜刮民脂民膏,孔子對他的做法極其不滿,宣布他不再是自己的學生,號召眾弟子大張旗鼓地聲討他。孔子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從政要為人民做好事,而不能為統治者聚斂財富。孔子重視的政治品質除了仁德以外,還有果斷、通情達理,所以在魯國執政問他的弟子的政治品質和才能時,他對分別具有以上品質的弟子子路、端木賜都加以肯定,認為他們管理國事不會有什麼困難。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反對死記硬背,因此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學生如果在這方面表現出色,他總是給予熱情的讚揚和鼓勵。端木賜聽到一個道理,只能推知兩件事,而顏回學到一個道理,卻能推知十件事,孔子肯定顏回勝過端木賜,要後者向前者學習。

孔子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提倡獨立思考,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他總是鼓勵學生髮問、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儘管顏回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秀,孔子稱讚他「不遷怒,不貳過」,「好學」,安貧樂道,不斷進步,說「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但是孔子還是嚴厲地批評顏回總是贊同老師的看法,從不表示反對意見,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先進》)指出他不是能夠幫助自己的人。相比之下,孔子的另一位高足子路在這方面就做得好多了。通觀《論語》,有膽量對孔子「不悅」,並且直言勸諫的人,大概也只有他了。子路比孔子小九歲,在弟子中最為年長。孔子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迫切需要得到當權者的支持,有時候難免要採取權宜之計,如孔子在衛國的時候,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南子淫亂,卻把持着衛國的政治。孔子去見她,大概是想通過她來說服衛靈公行仁政。子路認為這樣做不對,便對孔子毫不客氣地拉下了臉,逼得孔子着急地對天發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意思是說: 我如果不對的話,老天厭棄我吧,老天厭棄我吧。對於子路的直率、敢於發表不同意見的性格,孔子總是給予嘉許,子路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之一。

孔子十分愛護學生,充分地肯定他們的優點和成績,但是他對他們的要求也很嚴,總是如實地指出他們的缺點,毫不留情地批評他們的錯誤。如子路的缺點很明顯,那就是好勇過度。孔子曾不止一次地批評說,「由也兼人」(《先進》),即勝人,又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因此,孔子不斷地尋找機會,引導子路改掉好勇逞強的毛病。子路問:「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有一次孔子對顏淵說,能夠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恐怕只有他倆了。子路聽了很不服氣,問孔子: 您如果統率三軍,則找誰呢?孔子趁機勸導子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就是說,徒手打虎,徒足過河,這樣死了也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述而》)不過,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子路一直沒有改掉好勇過度的缺點。對此,孔子非常擔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進》)。子路總有一天會因為好勇逞強的毛病而丟掉性命啊。很不幸,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了國君父子爭權的內亂,當時在衛國做官的子路因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信念死於非命。

在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的觀念教育下,由於孔子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孔門中出現了一大批學問和人品都十分卓越的人才,他們之中有優秀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學者、教育家,他們不僅在戰國初期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儒家學派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孔子不愧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