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小人之過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解讀
人難免犯過錯,關鍵是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坦然面對,認真分析,找出原因,吸取教訓,自然就能減少再犯的可能性。過錯也會在反省中由壞事變好事。
由於犯錯多少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為了逃避,人又很自然地希望掩飾自己的過錯,盡力去尋找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以為文飾。其實,無論如何文過飾非,都只是自欺而已。
更為糟糕的是,為了文飾一個過錯,往往要再犯一個錯誤,結果越抹越黑,弄到最後不可收拾,正如諺云: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