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圖片來自六圖網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講六道輪迴,香車寶馬者是因為前世積德換來的,而窮困潦倒者卻是因為前世作惡導致的。到下輩子二者的處境就會顛倒過來,凡夫就在這樣的輪迴中一次次體驗六道的酸甜苦辣

原文

       昔日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家中非常富裕长者名叫最胜。虽然他的家里非常富裕,可是为人却很悭贪。从不布施他人,不管是任何人来他的家里乞讨,他都会不不由分说地将来人给赶走。他怕家中被盗,就设计了七重非常坚固地大铜门来防止盗贼。家中的院墙也是用石子混合泥土而建成,还把屋顶用铁笼给覆盖,这是为了防止飞鸟 鼠类的侵入。
       佛陀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观察这位最胜长者,一天,佛陀叫来阿难跟他说起此事,并嘱托他去度化最胜长者。阿难接受佛陀的嘱托一言去最胜长者家中托钵,并为长者进行说法,阿难对最胜长者说道:“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常常布施贫穷困乏的人,那么我们就能得到五种功德。第一种寿命延长,第二种相貌端严,第三种身强力壮,第四种身心悦乐,第五种辩才无碍。”
       长者听过阿难的话心中暗想:“我早就听说过瞿昙沙门的弟子阿难是知识广博,能过诵持的教家法理也能超过八万四千亿头像才能背负的经典。可是今天,他来就只跟我说了这些关于布施的功德,这也只是乞士之法,还不是贪恋我的家财货物,这种说法也不是什么贤明智慧的人,否则也不会直说些。”因为最胜长者的铿吝习气已经非常的坚固,于是非常奸诈的转了转眼珠随即说道:“不知尊者您今天是否已经有了斋主的供养,还是要继续去托钵食?”
       阿难回答道:“我刚刚出来现在正要去托钵乞食。”最胜长者说道:“如此,我便不耽误尊者继续托钵了,时间已经快到正午了,您还得加快脚步,要不然就会错过时间了。”阿难见到如此情景苦笑的摇了摇头,只能回去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实的秉告给佛陀,阿难对佛陀说道:“这位最胜长者悭贪的习性已经非常的坚固了,弟子的德行无法度化这个人。”
       佛陀叫来阿那律、大迦叶、目犍连、舍利弗等大弟子让他们分别去最胜长者哪里。可是众大弟子去过之后回厚实一样的响应这时舍利弗向佛陀提议道:“世尊!这位最胜长者的悭贪习性实在是太坚固了,就算是堆起像天空一样高的干柴然焚烧怕是也无法消除他的悭贪心念。恐怕只能世尊亲自去最胜长者的家中亲自的度化此人了,只有佛陀的大智慧才能度此人。”
       彼时,佛陀以大神通片刻就出现在了最胜长者的庭院之中,全身都放射出光芒。当长者看见佛陀如此庄严的法身,心中也感到非常的欢喜,于是他来到佛陀身边顶礼佛足后,才坐在了一边的椅子上。这时佛陀用梵音对最生长着说道:“最胜长者,如果现在要是有人发善心布施,那么他就可以立刻得到五中不可思议的大功德。”
       于是最胜长者用好奇的口吻问道:“佛陀,还请告诉是哪五种功德呢?”佛陀告诉最胜长者:“第一,布施就是不能杀生,只要能持此不杀戒那么对于任何众生都可以慈悲护念,也就不会心生恐惧。”最胜长者在心中想着:“人们自所以会杀生,还不都是贫贱所造成的结果,而我的家中钱财丰盈,自然不必去杀生。这个道理非常好,我应该顺信。”于是最胜长者对佛陀说道:“我最胜,必会遵守此戒绝对不会乱杀无辜犯此杀戒。”
       于是佛陀继续为最胜长者开示道:“众生要以慈悲心来持不偷盗 不妄语 不饮酒 不淫邪,持守此戒同样可以让众生心无恐惧。”最胜长者听了佛陀的话心中同样欢喜,又发愿道:“世尊的开示铭记于心,从今起一定会遵从此愿,永远不会违背。”彼时,最胜长者满心欢喜的想着:“佛陀今天的开示竟然这么精彩,也非常的有道理,我应该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来回报佛陀的恩惠。”
       想到便做,于是最胜长者便亲自去了藏宝库,选择了需要供养佛陀的钱物。因为最胜长者悭贪的习气早已存在一时很难改变,于是他就想挑一些次品的财宝供养佛陀。说来也是奇怪,抬手拿了十几次,可是每次拿起来的都是宝库中最珍贵的奇珍异宝。这时,长者甚是不解感到十分的烦恼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原来长者的布施念头和悭贪念头同时竞涌,心中的正念与邪念正激烈地拉锯争战。
       佛陀观察到这个现象,便以梵音说了一偈:“施与斗共集,此业智不处,施时非斗时,速施何为疑。”长者听到佛陀所说的偈语,内心感到非常的惭愧,所以一咬牙便从宝库中选了一件很好的珍宝,拿着珍宝来到佛陀面前,跪在了佛陀的脚下深深的忏悔忏悔,他仰望着佛陀,看见那慈悲得目光注视着他,,长者禁不住痛哭起来。
       这时佛陀开始为长者开示更微妙的布施、持戒、修福的道理,及如何超脱欲界种种有漏、不净的方法。长者听了,双腿盘坐,细心思考,起一念相应慧,内心立刻远离诸烦恼尘垢,证得法眼净。能于如来所说种种妙法,无畏受持。他立刻起身至诚顶礼,并发愿成为优婆塞,尽形寿受持五戒。于是,佛陀慈悲为他授三皈依,然后离去。
       就在佛陀离开不久,魔王波旬变化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形象,来到长者家中,身上放出七尺的紫磨金色圆光。长者心中不禁纳闷,不知佛陀为何才刚回去又折返?但他仍恭敬地顶礼佛足。此时假佛陀说:“我原以为长者的智慧渊博,能明辨真理。所以刚才说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想考考你。现在要向你更正,之前所说的四谛并非是真理,只是外道所修习的错误知见,你可不要放在心上喔!”
       长者一听,立刻发现此时站在眼前的并不是佛陀,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住口!我已经从佛陀的开示中得到正知见,你这个邪魔,即使你再变化成任何的形象,要想让我从正道中退转,也是不可能的。以你小小的神通要和佛陀相比,只是以萤火之光想敌太阳的光明,以田间的小土丘要和须弥山竞高,那是妄想。不管你是幻师还是波旬,都请快离开吧!我最胜不欢迎你。”魔王听了,无计可施,只得无奈地离开。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学佛或者不学佛的人都听过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的是这样吗?
       有的人坏事做绝却香车宝马,自在逍遥;有的人一生利他却凄凄惨惨,穷困潦倒。每当看到这些现象,相信你都会感叹一声世道不公。
       佛讲六道轮回,香车宝马者是因为前世积德换来的,而穷困潦倒者却是因为前世作恶导致的。到下辈子二者的处境就会颠倒过来,凡夫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一次次体验六道的酸甜苦辣。

正因為如此,大部分人禮佛拜佛,為的就是消除業報。大多數人都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消除外因,但其實真正導致最終業報來臨的,往往是內因造成的,也就是自己的心理認知。[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