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對詩歌閱讀和創作的一點體會(余仕田)
作品欣賞
談談我對詩歌閱讀和創作的一點體會
我的閱讀生涯大概始於十二三歲。那時正在上初中,算起來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不知是緣於一種什麼樣的動力——那些時光,我廣泛地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在閱讀過程中,我對唐詩宋詞和一些新體詩,卻又情有獨鍾——買到和借到一本好的詩歌讀本,可以說我是愛不釋手,讀得廢寢忘食……回想起來,偶有幾個共同愛好者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心得,那種感覺真是其樂無窮、妙趣橫生……閱讀之餘,我尚作了大量的讀書筆記,至今還一直保存和收藏着。並且,從十八歲開始,我嘗試着進行了詩歌創作。筆耕不輟這一習慣,也一直堅持到現在。通過閱讀和詩歌創作的嘗試,的確豐富和充實了我的生活。同時,也提高了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想境界……
下面,我僅就詩歌的閱讀和創作,談一點我個人的體會和感悟。
〈一〉關於新詩
閱讀和創作新詩,就是跟着感覺走——讀詩和寫詩,其實也就是流露和體會心中真情實感的一個過程。好詩如彈琴,弦外定有音……
詩貴於質樸而含蓄。讀起來,一定要很容易讓人想起那些習武之人,在他們那些看似簡單的一招一式當中,都隱含着相當強大的內力……真正的新詩創作,就是在有意無意之中,使人能夠去感受和體會新詩的一種真正的意境美——但千萬要記住,詩歌語言的晦澀,不能稱之為含蓄。更不要說,那是所謂的意境美……
文以載道——寫出來「不知所云」的東西,絕對不是含蓄。那晦澀難懂的東西,真是害人不淺——自己弄不懂,別人也讀不懂。浪費時間,等同於圖財害命。當下我們絕對不能提倡這樣的文風。這種文風一旦盛行,其後果不亞於瘟疫流行——不但會害慘了我們自己,還會禍害於子孫後代……這種不入流的東西,我讀了之後,非常反感,也非常倒胃口。我曾經寫了下面這首打油詩來進行批判——
天花亂墜去作詩,
言之無物來說事。
讀完不知你寫啥,
試問羞恥不羞恥?
詩重於抒情。其敘事和議論是為抒情而服務的。確切地說,敘事和議論是一種鋪墊和烘托。抒情才是詩歌創作的真正目的。創作一首詩歌,要表現的或許僅是瞬間的一種真實感受。這種真情實感的流露,把握和表現得好,它就能彰顯出詩歌的靈魂和一種真正的意境美。故此,詩題一般不宜過大。否則,寫出來的東西詞不達意,讓人感覺有空洞之嫌……
詩做文章,跟我們平時說話是一樣的。那就是表述一定要清楚和明白。試想一下,老師給學生上課,聽了之後,學生反映不知道老師講些什麼;領導給眾人作報告,聽者不知道領導在說些什麼……這如此種種,難道可以稱之為含蓄嗎?
新詩的語言結構,也就是語言文字的排列組合。這完全可以靈活自由地進行巧妙搭配。但是,一定要出於自然。這樣,創作出來的詩,讀起來風格新穎,很容易讓人感受到一種造型美和音樂美……其詩情畫意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並得以充分的凸現。
讓人無法讀懂的詩,不能稱其為詩——新詩是這樣,古風亦如此。
(二)何為古風?
古風,是詩歌體裁中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它的句式有別於律詩和絕句——其語言格式和措詞較為自由。不像律詩和絕句那樣,其平仄對仗,要求極為工整和嚴格。但就詩的整體意境而言,古風卻一點也不遜色於律詩和絕句。古風,也可以帶有一些通俗的民歌色彩。就像唐代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詩,通俗而民歌風味濃厚,卻也一直膾炙人口,讓人喜聞樂道,流傳至今而詩味經久不衰……
今人玩賞古風,多以書法的形式出現——將其喜歡的內容書寫在宣紙上,裝裱成橫幅或條幅。當作一種裝飾品,懸掛在室內的牆上,用來點綴房間的高雅……我酷愛古風,不僅將其掛在嘴上,而且也將其時常放在心上。靈感來時,用一種自認為還算舒暢的語言,抒發一下真情實感和反映點滴社會現實。
總之,無論是新詩還是古風,最好能夠用散文式的語言,用白話來表現。那實在是一件大好事。因為白話和通俗語言,最貼近生活最接近民眾——與廣大讀者和民間大眾人群的心靈,最能夠相通和產生共鳴……當然,這樣的一種語言,一定得有容量和沉載量,絕不能輕描淡寫和平鋪直敘……即使是借用和套用前人的東西,也必須力求做到有新意和恰到好處,能夠很好地去為深化詩歌的主題而服務。否則,詩的靈魂和詩的意境,就很難表現出來。[1]
作者簡介
余仕田,54歲,雲南省宣威市寶山鎮寶山村黨總支副書記,文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