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豇豆(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豇豆
u=689808860,1745807608&fm=173&s=D291128BC2E792F25029E6AE03007005&w=500&h=357&img.JPEG
圖片來源 https://www.toutiao.com/i6389359956595835394/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豇豆

漢語拼音:Jiānɡ Dòu
別名:豆角、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茳豆、裙帶豆、漿豆
性味歸經:味甘、咸,性平;歸脾、腎經
功能:健脾利濕,補腎澀精
主治:脾胃虛弱,吐瀉痢疾,腎虛腰痛,遺精,消渴,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豇豆,中藥名。為豆科豇豆屬植物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Dolichos unguiculata L.;Vigna sinensis(L.)Savi]的種子。具有健脾利濕,補腎澀精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吐瀉痢疾,腎虛腰痛,遺精,消渴,白帶白濁,小便頻數。[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豇豆

拼音名:Jiānɡ Dòu

英文名:Cowpea

別名:羊角、豆角、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茳豆、裙帶豆、漿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gna unguiculata (L.)Walp.[Dolichos unguiculata L.;Vigna sinensis (L.)Savi]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綱目》:昔盧廉夫教人補腎氣,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鹽食之。又《袖珍方》雲,中鼠莽毒者,以豇豆煮汁飲即解。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

採收和儲藏

秋季果實成熟後採收,曬乾,打下種子。

原形態

豇豆 一年生纏繞草本。莖無毛或近無毛。三出複葉,互生;頂生小葉片菱狀卵形,長5-13cm,寬4-7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兩面無毛,側生小葉稍小,斜卵形;托葉菱形,長約1cm,着生處下延成一短距。總狀花序腋生,花序較葉短,着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鍾狀,萼齒5,三角狀卵形,無毛;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帶黃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龍骨瓣無耳;雄蕊10,二體,(9)+ l;子房無柄,被短柔毛,花柱頂部里側有淡黃色髯毛。莢果條形,下垂,長20-30cm,寬在1cm以內,稍肉質而柔軟。種子多顆,腎形或球形,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全國均有栽培。

化學成分

種子含多種氨基酸:胱氨酸(cyst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穀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e)。種子還含一種能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蛋白質。嫩豇豆和發芽種子含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性味

味甘;咸;性平

歸經

脾;腎經

功能主治

健脾利濕;補腎澀精。主脾胃虛弱;泄瀉;痢疾;吐逆;消渴;腎虛腰痛;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煮食;或研末,6-9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

《得配本草》:氣滯便結者禁用。

複方

  • ①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 ②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志》)
  • ③治蛇咬傷;豇豆、山慈姑、櫻桃葉、黃豆葉。搗絨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各家論述

  • 2.《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 4.《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 5.《四川中藥志》: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賬,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豇豆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豇豆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