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貧民窟又稱為貧民區(slum),一般指窮人居住之所,聯合國人類居住規劃署將其定義為「以低標準和貧窮為基本特徵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區」。
這一詞語傳統上指曾一度有名望,但隨着原住民搬遷到城市中更新更好地區而衰落的屋區;此詞也包括發展中地區城市中有大量臨時居所的部份。
特點
專家認為,貧民窟是一個在不同程度上顯現以下特徵的地區:
- 安全用水不足
- 衛生設施和其它基礎設施不足
- 住房建築結構差
- 人口過密
提出以上特徵,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這些特徵是可以計量的,可以用來評測到2020年顯著改善至少一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這一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進度。
同群效應
貧民窟效應為同群效應(peer effect)的一種社會現象表達,也是複雜系統冪次法則(Power Law)的一種,一般發生在老舊或相對鄰近低價社區,由住民因經濟力自然搬遷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經濟力強者持續遷出、經濟弱勢持續遷入,並依各自經濟能力塑造居住品質,導致演替加劇。
貧民窟可以說是都市化中之一普遍現象,無論為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面臨這種困擾,於發展中國家則特別嚴重。貧民窟常有犯罪、毒品、違章建築、垃圾、飲水等問題。
發展趨勢
貧民窟數目因第三世界市區人口膨脹而大幅增加,根據一份聯合國人居署於2006年發表的報告,英聯邦國家的貧民窟住有3.27億人,即當地接近六份之一人口。在四份一英聯邦國家之中(11個非洲國家,2個亞洲國家,1個太平洋國家),超過三份二市區人口居住在貧民窟,當中很多國家仍在急速地城市化。
據《BBC》報導,聯合國數據統計全球約有10億人居住在貧民窟,這就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而全球5大貧民窟包括:巴基斯坦卡拉奇[2] 的沃蘭奇鎮(Orangi Town, Karachi, Pakistan)、墨西哥城內薩瓦爾科約特爾城、印度孟買達拉維、肯尼亞內羅畢基貝拉貧民窟,以及南非開普敦的卡耶利特沙 (Khayelitsha, Cape Town, South Africa);預計至2030年全球將約有20億人口淪於貧民窟。
視頻
貧民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不必以「貧民窟」為恥,搜狐,2007-9-17
- ↑ 巴基斯坦卡拉奇也有個貧民窟窮人都住在這裡,天空時有禿鷲翱翔,騰訊視頻,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