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資治通鑑·周紀·長平之戰

《資治通鑑·周紀·長平之戰》講的是公元前260年(周郝王下五十五年)長平之戰的故事。

目錄

原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於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齕因伐趙。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1)之。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

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

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齕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於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瓮(2)沃焦釜然。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注釋編輯 (1)讓:責備。

(2)瓮(wènɡ):陶製盛器,小口大腹。

譯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國派左庶長王齕率兵進攻上黨,攻破後,上黨百姓被迫逃往趙國。趙國便派廉頗率軍駐守在長平,以接應上黨逃難的百姓。王齕於是就揮師討伐趙國。

秦軍屢屢打敗趙軍,廉頗便下令趙兵堅城固守。趙王以為廉頗損失慘重後更加膽怯,不敢迎戰,憤怒之餘,就多次斥責他。這時應侯范雎又派人帶上千金去趙國施行反間計,到處散布謠言說:「秦國所畏懼的,只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大將。廉頗極易對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趙王很快中計,任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藺相如勸阻道:「大王因為趙括有名望就重用他,這就像是粘住調弦的琴柱再彈琴呀!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而不知道在戰場上隨機應變。」趙王不聽。

當初,趙括從小習讀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能夠與之相比;他曾經與父親趙奢探討兵法,趙奢也難不住他,但始終不肯說他有才幹。趙括的母親詢問緣故,趙奢說:「領兵作戰,是提着腦袋做事,而趙括談起來卻輕鬆自如。趙國不用他做大將也就罷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麼滅亡趙軍的必定是趙括。」待到趙括即將出發,他的母親上書趙王,指明趙括不可重用。趙王問:「為什麼?」趙母回答道:「當年我服侍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的時候,親自捧着飯碗前去招待的將士有數十位,他的朋友有數百人。大王和貴族宗室給他的賞賜,他全部都分發給手下將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過問家事。而趙括剛剛成為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朝拜,大小軍官沒有人敢抬頭正眼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絹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來,每天只是忙於查看哪裡有良田美宅可買的就 趙括紙上談兵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他的父親一樣,其實他們父子是心思迥異的兩個人,還望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趙王卻說:「老太太你不要再說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母親因此說:「萬一趙括出了什麼差錯,我請求大王不要連累我治罪。」趙王同意了她的請求。

秦王聽說趙括已經升任為大將,便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改王齕為副將,並在軍中下令:「有誰膽敢泄露白起為上將軍的消息,一律處死!」趙括來到軍中,全部廢除原來的規定,更換軍官,下令出兵攻打秦軍。白起佯裝戰敗逃走,卻預先布置下兩支奇兵準備截擊。趙括不知中計,乘勝追擊,直搗秦軍營壘,秦軍堅守不出,趙軍無法攻克。這時,秦軍的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經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騎兵也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斷絕。武安君白起趁勢下令精銳輕軍前去襲擊,趙軍倉促提兵,迎戰失利,只好堅築營壘等待援兵。

秦王聽說趙軍的糧草通道已經被切斷,便親自到河內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調往長平,阻斷趙國的救兵及糧運。齊國、楚國增援趙國,趙軍缺乏糧草,請求齊國救濟,齊王不同意。周子說:「趙國對於齊國、楚國而言,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齒外面的嘴唇一樣,唇亡則齒寒;今天趙國一旦滅亡,明天災禍就會降臨到齊國、楚國頭上。因此救援趙國這件事,就應該像捧着漏瓦罐去澆燒焦了的鐵鍋那樣,刻不容緩。更何況救援趙國表現出的是高尚的道義;抵抗秦軍,更是顯示威名的好事;必須主持正義救援亡國,以顯示兵威擊退強大的秦國。不為此事傾盡全力反而愛惜糧食,這樣為國家謀劃真是個大錯!」齊王仍舊不聽。

到了九月份,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天,趙軍開始暗中互相殘殺,互相吞食。趙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趙軍進攻秦軍營壘,想派出四隊人馬,輪番進攻,但到第五次,仍無法突圍出去。無奈,趙括親自率領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趙軍於是大敗,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秦國。白起說:長平之戰「當初秦軍已攻克上黨,上黨百姓卻不願歸順秦國而去投奔趙國。趙國士兵多反覆無常,如果現在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後患。」於是連哄帶騙地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較小的回到趙國。前後共殺死趙兵四十五萬人,趙國因此大為震驚。

作品評析

長平之戰被評價為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鬥,不是因為作戰雙方的勇敢,而是由於秦將白起的殘忍。趙國派趙括帶兵,一步步把整個趙國推向深淵,戰敗之後,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而白起使用奸計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小的回到趙國,前後共殺死了四十五萬人,趙國大為震驚,從此衰落下去。 [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