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資治通鑑·唐紀·開元宰相

資治通鑑·唐紀·開元宰相出自《資治通鑑》,講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朝中幾位宰相的故事。

目錄

【原文】

唐玄宗開元二年(甲寅,公元714年)

黃門監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薦,以至同為相。崇意輕之,請知古攝吏部尚書、知東都選事①,遣吏部尚書宋璟於門下過官;知古銜之。崇二子分司東都,恃其父有德於知古,頗招權請託;知古歸,悉以聞。佗日,上從容問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對曰:「臣有三子,兩在東都,為人多欲而不謹,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問之耳。」上始以崇必為其子隱,及聞崇奏,喜問:「卿安從知之?」對曰:「知古微時,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為知古必德臣,容其為非,故敢幹之耳。」上於是以崇為無私,而薄知古負崇,欲斥之。崇固請曰:「臣子無狀,撓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為私於臣,累聖政矣。」上久乃許之。辛亥,知古罷為工部尚書。

三年,姚崇嘗有子喪,謁告十餘日,政事委積,懷慎不能決,惶恐入謝於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鎮雅俗耳。」崇既出,須臾,裁決俱盡,頗有得色,顧謂紫微舍人齊澣曰:「余為相,可比何人?」澣未對,崇曰:「何如管、晏?」澣曰:「管、晏之法雖不能施於後,猶能沒身。公所為法,隨復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則竟如何?」澣曰:「公可謂救時之相耳。」崇喜,投筆曰:「救時之相,豈易得乎!」懷慎與崇同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注釋】

①攝:兼任,代理。

【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年(甲寅,公元714年)

黃門監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因為姚崇的引薦,才得以與姚崇同朝為相。姚崇在內心裡對他有點輕視,所以只讓他代理吏部尚書的職務,並負責主持東都洛陽的官吏銓選一事,另外派吏部尚書宋璟在門下省負責審定吏部、兵部注擬的六品以下的職事官。魏知古因此對姚崇有些不滿。姚崇的兩個兒子分別在東都洛陽的中央行署任職,倚仗着其父曾經對魏知古有恩,所以大肆攬權,為他人暗中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長安以後,便把這些事悉數稟告給了唐玄宗。有一天,唐玄宗不露聲色地問姚崇道:「你的兒子才幹品性如何?如今在擔任什麼官職啊?」姚崇揣摩到了皇上的意圖,忙回答道:「臣有三個兒子,有兩個在東都任職,他們生性慾望很強,做事也很不檢點;現在他們肯定是暗地裡托魏知古辦事,只不過臣還沒有來得及徵詢他們而已。」

唐玄宗原本以為姚崇必定會為他的兒子隱瞞,等到聽了他的這番回答之後,唐玄宗高興地問道:「您是從哪裡知道這件事的?」姚崇回答道:「魏知古當初地位卑微時,我曾經在多方給予他關照。我的兒子都是愚魯之人,認為魏知古肯定會因此而對我感恩戴德,進而會容忍他們胡作非為,所以才膽敢向他請求。」唐玄宗因此而認為姚崇忠貞無私,而輕視魏知古的忘恩負義,打算罷黜他的職務。姚崇堅持為他向唐玄宗求情道:「這件事都是因為臣兩個兒子的罪過,擾亂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臣已經感到十分榮幸了;假如因為臣的緣故而罷免了魏知古,那麼天下的百姓必定會認為是陛下在偏袒臣,這樣朝廷的聲譽也會跟着受到牽累。」唐玄宗沉思了好長時間,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公元714年五月二十五日,魏知古被罷免了宰相一職,而改任工部尚書。

公元715年,姚崇曾經為兒子辦喪事而請了十幾天的假,因此使得等着處理的政務堆積成山。盧懷慎無法做出決斷,感到惶恐不安,於是便入朝向唐玄宗謝罪。唐玄宗對他說:「朕把天下所有事情都委託給姚崇,只是想讓您安坐從而鎮撫雅士俗人罷了。」等到姚崇假滿重返朝廷後,僅僅用了一會兒的工夫便將許久以來未決的事情全都處理完畢了,不禁臉上頗有些得意之色,回頭對紫微舍人齊瀚說道:「我做宰相,可以和歷史上哪些宰相相比呢?」齊瀚沒有作答。姚崇繼續問道:「我與管仲、晏嬰相比,怎麼樣呢?」齊瀚回答道:「管仲、晏嬰所奉行的法度儘管未能在後世流傳,但最起碼還能終身得到實施。而您所制定的法度則可以隨時更改,好像不如他們。」姚崇又問道:「然而我究竟是怎麼樣的宰相呢?」齊瀚回答道:「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救時之相。」姚崇聽後大喜過望,將手中的筆隨手往桌案上一扔,說道:「救時的宰相,那也是不容易求得的啊!」盧懷慎與姚崇同時出任宰相,自認為才能比不過姚崇,所以每逢遇到一件事,都會推給姚崇來處理,因此在當時被人們稱為「伴食宰相」。

【原文】

山東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設祭而不敢殺,姚崇奏遣御史督州縣捕而瘞之。議者以為蝗眾多,除不可盡;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滿山東,河南、北之人,流亡殆盡,豈可坐視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盡,猶勝養以成災。」上乃從之。盧懷慎以為殺蝗太多,恐傷和氣。崇曰:「昔楚莊吞蛭而愈疾,孫叔殺蛇而致福,奈何不忍於蝗而忍人之飢死乎?若使殺蝗有禍,崇請當之!」

姚崇無居第,寓居罔極寺,以病痁謁告,上遣使問飲食起居狀,日數十輩。源乾曜奏事或稱旨,上輒曰:「此必姚宗之謀也。」或不稱旨,輒曰:「何不與姚崇議之!」乾曜常謝實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問崇。癸卯,乾曜請遷崇於四方館,仍聽家人入侍疾;上許之。崇以四方館有簿書,非病者所宜外,固辭。上曰:「設四方館,為官吏也;使卿居之,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辭!」

崇子光祿少卿彝、宗正少卿異,廣通賓客,頗受饋遺,為時所譏。主書趙誨為崇所親信,受胡人賂,事覺,上親鞫問,下獄當死。崇復營救,上由是不悅。會曲赦京城,敕特標誨名,杖之一百,流嶺南。崇由是憂懼,數請避相位,薦廣州都督宋璟自代。

【譯文】

山東遭受嚴重的蝗蟲災害,有些災民乾脆在受災的田地旁邊焚香膜拜設祭求福,卻不敢着手捕殺蝗蟲。姚崇於是向唐玄宗奏請派遣御史督促各州縣自行捕殺掩埋蝗蟲。有人認為蝗蟲數量眾多,不能趕盡殺絕,唐玄宗也對此舉能否奏效深表懷疑。姚崇說:「如今山東的蝗蟲遍布山野,黃河南北兩岸的老百姓逃亡殆盡,哪裡能坐視蝗蟲吞噬禾苗,卻無動於衷,不實行自救呢?縱然這樣做不能將蝗蟲全部除掉,也比養蝗蟲造成更大的災害要強得多。」唐玄宗隨即准許了他的請求。盧懷慎認為如果殺蝗蟲殺得太多,恐怕會因此損害到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的調和。姚崇說:「昔日楚莊王吞食了水蛭,他的病因此得以痊癒;孫叔敖殺死了兩頭蛇,從而得到了上天的賜福。為何不忍心看到蝗蟲被殺掉卻忍心眼睜睜地看着百姓被活活餓死呢?假如殺死蝗蟲會招來禍患,那麼就請讓我姚崇一個人來承當罪責好了!」

姚崇沒有自己的府第,寄居在罔極寺中,因為身患瘧疾向唐玄宗告假,唐玄宗常常派使者前去探詢他的日常飲食起居狀況,每日竟多達數十次之多。源乾曜上表言事時,每當他的回答合乎唐玄宗的旨意,唐玄宗就會說:「這肯定是姚崇的主意。」假如有時他的回答不符合唐玄宗的旨意,那麼唐玄宗就會說:「你為何不事先與姚崇商議一下呢?」源乾曜因此時常向唐玄宗謝罪,承認的確是這樣。朝中每逢大事,唐玄宗就會讓源乾曜到罔極寺去徵詢姚崇的意見。源乾曜向唐玄宗請求讓姚崇從罔極寺搬到四方館居住,並准許他的家屬入館照看他的病情,唐玄宗答應了這個請求。姚崇認為四方館內存放有官署的文書,並非病人適宜居住的地方,所以堅決推辭。唐玄宗就對他說:「設置四方館原本就是為官員服務的;朕讓你住進來,是為江山社稷考慮。如果可以,朕恨不得讓你住到宮裡去,你還有什麼好推辭的呢?」

姚崇的兩個兒子光祿少卿姚彝和宗正少卿姚異,平時廣泛結交狐朋狗友,聚斂了很多財物,在當時很受人們的非議。主書趙誨向來頗受姚崇的親近信任,他收受胡人的賄賂被告發,唐玄宗親自審訊此案,本應當處以死刑,姚崇出面營救,因此惹得唐玄宗很不高興。正趕上因特殊情況大赦京城的在押罪犯,唐玄宗在赦免敕書中特地標出趙誨的名字,另外處以杖刑一百,並流放到嶺南一帶。姚崇於是深感擔憂和恐懼,便多次向唐玄宗請求辭去宰相一職,並舉薦廣州都督宋璟代替自己擔任宰相。

【原文】

十二月,上將幸東都,以璟為刑部尚書、西京留守,令馳驛詣闕,遣內侍、將軍楊思勖迎之。璟風度凝遠,人莫測其際,在塗竟不與思勖交言。思勖素貴幸,歸,訴於上,上嗟嘆良久,益重璟。

璟為相,務在擇人,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積;刑賞無私,敢犯顏正諫。上甚敬憚之,雖不合意,亦曲從之。

璟與蘇頲相得甚厚,頲遇事多讓於璟,頲每論事則頲為之助。璟嘗謂人曰:「吾與蘇氏父子皆同居相府,僕射寬厚,誠為國器,然獻可替否,吏事精敏,則黃門過其父矣。」

姚、宋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進見,上輒為之起,去則臨軒送之。及李林甫為相,雖寵任過於姚、宋,然禮遇殊卑薄矣。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齊澣練習時務,姚、宋每坐二人以質所疑,既而嘆曰:「欲知古,問高君,欲知今,問齊君,可以無缺政矣。」

【譯文】

公元716年十二月,唐玄宗將要巡幸東都洛陽,讓宋璟擔任刑部尚書、西京留守,並讓他日夜兼程奔赴京城受封,還派內侍、將軍楊思勖前去迎接他。宋璟此人風度凝重深沉,讓人很難揣度,他在赴京途中竟然沒有和楊思勖說一句話。楊思勖向來深受唐玄宗的寵幸,等到回京以後,他便當面向唐玄宗訴說了宋璟的沉悶,唐玄宗聽後慨嘆了好久,自此對宋璟更是越發器重。

宋璟作為宰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對人才的選拔上,他往往根據個人才能的不同而授予他們相應的官職,使得文武百官都很稱職;宋璟對人的獎懲從來不徇私情,對皇帝也敢於犯顏強諫。唐玄宗因此對他敬畏有加,有時他的奏疏不合乎自己的旨意,唐玄宗也往往能夠曲意聽從。

宋璟與蘇頲之間有着深厚的交情,蘇頲遇事常常謙讓宋璟,宋璟每次提出什麼意見,蘇頲都會鼎力相助。宋璟曾經對人說:「我與蘇頲父子都一同擔任過宰相,蘇僕射為人寬容敦厚,的確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可是在對朝政提出合理化建議以及處理政務的精敏程度方面,蘇頲比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

姚崇和宋璟相繼出任宰相,姚崇善於藉助隨機應變來出色地完成任務,而宋璟則擅長遵循法度主持正道;兩個人的志向情操各不相同,卻能齊心協力輔佐唐玄宗,使得這個時期的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庶。在唐代的諸多賢相當中,前有貞觀朝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後有開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根本無法與這四人相提並論。姚崇與宋璟每次進見,唐玄宗都要親自站起來上前迎接;等到他們離去時,唐玄宗仍要親臨殿前相送。後來李林甫做宰相時,雖然受到的寵幸信任超過了姚崇和宋璟,然而得到的禮遇就十分微薄了。這一時期的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齊瀚通達時務,姚崇和宋璟每逢遇到疑難問題,都要徵詢高仲舒和齊瀚的意見,得到滿意的答覆後定會感嘆道:「想了解往古之事,可以請教高君;想通曉當今之事,可以請教齊君。這樣一來,處理政事就可以完美無缺了!」[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