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唐紀·李林甫當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唐紀·李林甫當政出自《資治通鑑》。李林甫就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這基本上可以代表傳統史學的觀點。李林甫在玄宗時期長居相位十九年,舉凡玄宗後期的種種舉措都和他有關。從太子瑛的廢黜,張九齡的罷免,天寶時期目標指向太子亨的數次大獄,也包括了當時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當然,李林甫的排除異己和忌賢妒能也都相當著名。

原文

( 開元二十二年) 吏部侍郎 李林甫①,柔佞②多 狡數,深結宦官及妃嬪家,侍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是每奏對,常稱旨③,上悅之。時武惠妃④寵幸傾後宮,生壽王清,諸子莫得為比,太子浸疏薄⑤。林甫乃因宦官言於惠妃,願盡力保護 壽王;惠妃德之,陰為內助,由是擢 黃門侍郎。五月,戊子,以 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 中書令,林甫為禮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⑥。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於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①,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②。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並疾之③。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④,怠於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上之為臨淄王也, 趙麗妃、 皇甫德儀、劉才人①皆有寵, 麗妃生太子瑛,德儀生 鄂王瑤,才人生光 王琚。及即位,幸武惠妃,麗妃等愛皆弛②;惠妃生壽王瑁,寵冠諸子。太子與瑤、琚會於內第,各以母失職有怨望語。 駙馬都尉楊洄尚咸宜公主,常伺③三子過失以告惠妃。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九齡曰:「陛下踐祚④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 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 晉獻公聽 驪姬之 讒殺 申生,三世大亂⑤。漢武帝信江充之 誣罪 戾太子,京城流血⑥。 晉惠帝用賈后之譖廢 愍懷太子⑦,中原塗炭⑧。 隋文帝納獨孤後之言黜太子勇,立煬帝, 遂失天下⑨。由此觀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上不悅。林甫初無所言,退而私謂宦官之貴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未決。惠妃密使 官奴牛貴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故訖九齡 罷相,太子得無動。林甫日夜短⑩九齡於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蕭炅為 戶部侍郎①。炅素不學,嘗對 中書侍郎② 嚴挺之讀「 伏臘」為「 伏獵」。挺之言於九齡曰:「省中豈容有『伏獵 侍郎』!」由是出炅為岐州 刺史③,故林甫怨挺之。九齡與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曰:「李尚書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昵。」挺之素負氣,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 更嫁蔚州④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贓罪下三司按鞫⑤,挺之為之營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謂宰相曰:「挺之為罪人請屬所由。」九齡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雖離乃復有私。」

於是上積前事,以耀卿、九齡為阿黨①;壬寅,以耀卿為 左丞相,九齡為 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 中書令,仙客②為 工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③如故。 嚴挺之貶沼州④ 刺史,王元琰流嶺南。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 姚崇崇尚通, 宋璟崇尚法, 張嘉貞崇尚吏, 張說崇尚文,李元絨、 杜暹崇尚儉①, 韓休、張九齡崇尚直,各其所長也。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召諸諫官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 立仗馬①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①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注釋

① 李林甫:出自皇族。 開元二十二年( 734年)拜禮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收買嬪妃宦官,探得玄宗動靜,迎合意旨,因而獲得信任,掌握大權。在相位十九年。

②佞(nìnɡ):用花言巧語諂媚。

③稱旨:符合皇帝心意。

④武惠妃:唐開元中,後宮皇后以下,立惠妃、 麗妃、華妃三位,為 正一品。

⑤浸疏薄:漸漸疏遠,關係淡薄。

⑥侍中、 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均為宰相。 裴耀卿: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主要功績是整頓 漕運。張九齡:唐代有名的賢相。

①相:以……為宰相。

②曲意事之:委曲己意而奉承別人。

③疾:恨。

④肆奢欲:放縱慾望,喜好奢侈。

① 趙麗妃、 皇甫德儀、劉才人:開元時期後宮中皇后以下,立惠妃、麗妃、華妃三位,為正一品。才人七人, 正四品。

②弛:這裡指失寵。

③伺:探察。

④踐祚(zuò):登基稱帝。

⑤「昔 晉獻公」兩句:晉獻公聽信 驪姬的陰謀,殺了太子 申生,逼走公子 重耳和 夷吾,獻公去世之後,傳位驪姬之子奚齊,很快為大夫里克所殺。

⑥「漢武帝」兩句:詳見前文「 戾太子事件」。

⑦「 晉惠帝」句:晉惠帝賈皇后誣陷太子 司馬通造反,唆使惠帝廢黜太子,後來又暗殺了他,引起群情激憤,引發了八王之亂。譖(zèn),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

⑧塗炭:陷入泥沼,墜入炭火。比喻極其艱難困苦。

⑨「 隋文帝」三句:見上文「 楊廣奪嫡」條。

⑩短:指責別人的缺點。

①炅:(jiǒnɡ)。 戶部侍郎: 尚書省戶部長官副手,掌財政。

② 中書侍郎: 中書省長官副手,職掌詔命。

③ 岐州:今陝西 鳳翔。

④ 蔚州:今河北 蔚縣。

⑤三司:管理司法的衙門, 大理寺、 御史台、 刑部。按鞫(jǔ):審問。

①阿黨:結黨營私,相互勾結。

②仙客:即 牛仙客。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秋,赴任朔方行軍大總管。不久升任宰相。

③朔方節度:治所在今寧夏靈武。

④沼州:今河北永年。

① 立仗馬:朝會上儀仗中的馬,待遇優厚,但是有很嚴格的訓練。

①啖(dàn):引誘。

譯文

開元二十二年( 734年), 吏部侍郎 李林甫,狡猾又擅長花言巧語,與宦官及後宮妃嬪家的結交很深,對玄宗的行動止息無不了解。因此每每奏對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玄宗很喜歡他。當時武惠妃寵冠後宮,生 壽王李清,其寵幸程度遠過於其餘諸子,太子和皇帝的關係也日漸疏遠。李林甫於是就通過宦官進言武惠妃,表示願意盡力保護壽王。武惠妃很感激李林甫,就暗中幫助他,因此李林甫很快就升任為 黃門侍郎。五月戊子,以 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 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

當初,玄宗想用李林甫為相,詢問中書令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答道:「宰相關係到國家安危,陛下如果用林甫為相,臣擔心他以後會成為國家的禍患。」玄宗不聽。當時張九齡正因為文學才能為玄宗器重, 李林甫雖然恨他,但仍然努力奉承他。侍中裴耀卿與張九齡相處友善,李林甫非常痛恨他們。當時玄宗在位日久,漸漸地放縱慾望,對政務也開始懈怠了,而張九齡遇事無論大小都要力爭,李林甫小心觀察玄宗的心思,每天都在考慮如何中傷張九齡。

玄宗為 臨淄王的時候, 趙麗妃、 皇甫德儀、劉才人都有寵, 麗妃生太子 李瑛,德儀生 鄂王 李瑤,才人生光王 李琚。玄宗即位,寵幸武惠妃,麗妃等都失寵;武惠妃生 壽王 李瑁,所受寵愛超過其他皇子。太子與李瑤、李琚在 內廷住所聚會,因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 駙馬都尉楊洄娶了咸宜公主,經常探察三位皇子的過失告訴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哭訴說:「太子暗中結黨,將要謀害臣妾母子,他們還指責陛下。」玄宗大怒,告訴了宰相,想要廢黜這三位皇子。張九齡說:「陛下登基將近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得以經常聽到陛下的教導,天下人都覺得陛下享國久長,子孫昌盛,都為陛下高興。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沒有聽說犯過什麼大錯誤,陛下怎麼能突然因為無根的傳言,在發怒的時候就要全部廢黜他們呢?何況太子為天下的根本,不可輕易動搖。以往歷史上 晉獻公聽信 驪姬的讒言殺 申生,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相信了 江充的誣告降罪 戾太子,造成京城流血的慘劇。 晉惠帝聽了 賈后無中生有的話廢了 愍懷太子,最後中原塗炭。 隋文帝因為獨孤後之意見廢黜太子 楊勇,立煬帝,最終丟掉了天下。可見廢黜太子不可不慎重。陛下一定要這樣做,則臣不敢奉詔。」玄宗不高興。 李林甫開始並沒有說什麼,退朝後私下對玄宗寵信的宦官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玄宗猶豫不決。武惠妃秘密派 官奴牛貴兒對張九齡說:「有廢必有興,太子廢立之時,如果您能夠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長保宰相之位。」張九齡斷然斥責,並把她說的話告訴了玄宗。玄宗聽了為之變色。因此直到張九齡 罷相,太子都安於其位。李林甫則隨時隨地在玄宗面前講張九齡的壞話,玄宗漸漸地疏遠了張九齡。

李林甫引蕭炅為 戶部侍郎。蕭炅向來不學無術,曾經在 中書侍郎 嚴挺之面前讀「 伏臘」為「 伏獵」。嚴挺之對張九齡說:「省中豈容有『伏獵 侍郎』!」於是將蕭炅外放為 岐州 刺史,因此 李林甫怨恨嚴挺之。張九齡與嚴挺之友善,想要引薦他為相,曾對他說:「李尚書正受陛下器重,足下應當上門拜望,與他相處和睦親近。」嚴挺之一向自恃意氣,輕視李林甫為人,終究不肯上門拜望。李林甫更加恨他。嚴挺之原先娶妻,後來休了她,他的妻子改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為犯貪贓罪交付 三司衙門審問, 嚴挺之努力營救他。李林甫趁機通過宦官將這件事告訴了玄宗。玄宗對宰相說:「挺之營救罪人是有私人原因的。」張九齡說:「這是挺之休掉的妻子,不應當還有私情。」玄宗說:「雖然仳離,還是有私情的。」

於是玄宗聯繫到以前的事,認定 裴耀卿、張九齡結為朋黨;壬寅,以裴耀卿為 左丞相,張九齡為 右丞相,同時罷免政事。以 李林甫兼 中書令, 牛仙客為 工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然領朔方節度。嚴挺之貶為沼州 刺史,王元琰流放嶺南。

玄宗即位以來所任用的丞相, 姚崇主張通變, 宋璟提倡法制, 張嘉貞講究吏治, 張說擅長文學,李元絨、 杜暹推崇節儉, 韓休、張九齡則因忠直著名,各有所長。張九齡得罪被貶斥以後,朝廷之士都顧慮安身保位,不再直言。

李林甫想要堵塞玄宗的耳目,自己專擅大權,於是公開召集各諫官對他們說:「如今明主在上,群臣順從遵行旨意做事都來不及,哪裡用得着多說話呢!各位沒看過 立仗馬嗎?平時吃的是三品官的食料,一旦在儀仗中叫一聲就被拉出去,到時後悔也晚了。」

李林甫任丞相時,凡是才能、聲望、功業超過自己以及受到玄宗器重,在權位上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必定想方設法地除去;尤其忌憚文學之士,有時候會表面與人友善,說些好話而暗中加以陷害。世人說李林甫是「口蜜腹劍」。

評析

在某種程度上說,是 李林甫的才能與吏干、為人處世的方式,契合了玄宗在當時的需要,因此他成了玄宗為當時朝局選中的宰相。

在《通鑑》的記載中,李林甫就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這基本上可以代表傳統史學的觀點。

李林甫在玄宗時期長居相位十九年,舉凡玄宗後期的種種舉措都和他有關。從太子瑛的廢黜,張九齡的罷免,天寶時期目標指向太子亨的數次大獄,也包括了當時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當然,李林甫的排除異己和忌賢妒能也都相當著名。[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