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治通鑑·唐紀·王叔文,王伾用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治通鑑·唐紀·王叔文,王伾用事出自《資治通鑑》司馬光主編。

原文

(貞元十九年)初,翰林待詔王伾①善書,山陰王叔文②善棋,俱出入東宮,娛侍太子。伾,杭州人也。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③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太子嘗與諸侍讀及叔文等論及宮市④事,太子曰:「寡人方欲極言之。」眾皆稱讚,獨叔文無言。既退,太子自留叔文,謂曰:「向者君獨無言,豈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見,敢不以聞?太子職當視膳問安⑤,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入心,何以自解!」太子大驚,因泣曰:「非先生,寡人無以知此。」遂大愛幸,與王伾相依附。叔文因為太子言:「某可為相,某可為將,幸異日用之。」密結翰林學士韋執誼⑥及當時朝士有名而求速進者陸淳、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定為死友。而凌准、程異等又因其黨以進,日與游處,蹤跡詭秘,莫有知其端者。藩鎮或陰進資幣,與之相結。

(貞元二十年九月)太子始得風疾,不能言。

(永貞元年)春,正月,辛未朔,諸王、親戚入賀德宗,太子獨以疾不能來,德宗涕泣悲嘆,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莫知兩宮安否。癸巳,德宗崩。倉猝召翰林學士鄭、衛次公①等至金鑾殿草遺詔。宦官或曰:「禁中議所立尚未定。」眾莫敢對。次公遽言曰:「太子雖有疾,地居冢嫡②,中外屬心。必不得已,猶應立廣陵王③。不然,必大亂。」等從而和之,議始定。次公,河東人也。太子知人情憂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④,人心粗安。甲午,宣遺詔於宣政殿,太子繯服⑤見百官。丙申,即皇帝位於太極殿。衛士尚疑之,企足引領⑥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

時順宗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帷,獨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自德宗大漸,王伾先入,稱詔召王叔文,坐翰林中使決事。伾以叔文意入言於忠言,稱詔行下,外初無知者。

上疾久不愈,時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親奏對者。中外危懼,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黨欲專大權,惡聞之。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皆先朝任使舊人,疾叔文、忠言等朋黨專恣,乃啟上召翰林學士鄭、衛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立太子制。時牛昭容輩以廣陵王淳英睿,惡之;不復請,書紙為「立嫡以長」字呈上,上頷之①。癸巳,立淳為太子,更名純。

賈耽以王叔文黨用事,心惡之,稱疾不出,屢乞骸骨。丁酉,諸宰相會食①中書。故事,宰相方食,百寮無敢謁見者。叔文至中書,欲與執誼計事,令直省②通之,直省以舊事告,叔文怒,叱直省。直省懼,入白。執誼逡巡慚赧③,競起迎叔文,就其閻語良久。杜佑、高郢、鄭珣瑜皆停箸④以待,有報者云:「叔文索飯,韋相公已與之同食閻中矣。」佑、郢心知不可,畏叔文、執誼,莫敢出言。珣瑜獨嘆曰:「吾豈可復居此位?」顧左右,取馬徑歸,遂不起。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歸臥,叔文、執誼等益無所顧忌,遠近大懼。

作品注釋

①翰林待詔:擅長各種技藝如書畫、博弈者,居翰林院以備應詔,無品階。王伾(pī):德宗末年,侍讀東宮,得到太子李誦的信任。順宗即位後,王叔文入主翰林,改革朝政,王伾則通過宦官李忠言溝通內外消息。後改革失敗,貶官病逝。

②王叔文:因為下得一手好棋入侍東宮,得到太子信任。

③乘間:利用機會。

④宮市:宮中派宦官到民間市場強買物品。

⑤視膳問安:為兒子侍奉父母的禮法,即每日必問安,每食必在側。

⑥翰林學士:類似於皇帝的機要秘書。韋執誼:和二王結交,積極參與了二王的朝政變革。陸淳等人被稱作「有名而求速進者」,即後來的八司馬。

①鄭(yīn)、衛次公:人名,時為翰林學士。

②冢(zhǒnɡ)嫡:嫡長子。

③廣陵王:太子的長子李純,後來的唐憲宗。

④軍使:禁軍將領。

⑤繯(cuī)服:喪服。服三年之喪(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者用之。

⑥企足引領:踮起腳,伸長脖子。

①頷(hàn)之:點頭答應。

①會食:相聚進食。

②直省:在省中值班的官員。

③逡(qūn)巡:遲疑不敢向前的樣子。慚赧(nǎn):因羞慚而臉紅。

④杜佑:唐中葉宰相,史學家。賈、杜、高、鄭等人都是當時的宰相。箸(zhù):筷子。

譯文

貞元十九年(803年)初,翰林待詔王伾擅長書法,山陰王叔文精通棋藝,都出入東宮,侍奉太子娛樂。王伾是杭州人。王叔文有心計,好用手段,自稱讀書懂得治國之道,常常利用機會為太子講述民間疾苦。太子曾經和諸侍讀及王叔文等談論宮市事,太子說:「寡人正想向皇上極力勸諫此事。」眾人都稱讚太子的想法,只有王叔文默然無語。等眾人都退下之後,太子留下王叔文,對他說:「剛才只有你不說話,難道有別的看法嗎?」王叔文說:「叔文蒙太子信任,有所識見,怎敢不上奏?太子的職責應當只限於關心皇帝的膳食與健康,不應當談論外事。陛下在位日久,如果懷疑太子收買人心,那時候怎麼向陛下解釋呢?」太子大驚,於是流着淚對王叔文說:「要不是先生,寡人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從此對他極為信任重視,和王伾一起親密結交。王叔文對太子說:「某某可為相,某某可為將,希望殿下將來任用他們。」悄悄地結交翰林學士韋執誼和當時有名又求速進的朝臣如陸淳、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和他們成為生死之交。而凌准、程異等人又通過這些人和二王結交,常常在一起游處,蹤跡詭秘,沒有人了解他們的端倪。也有藩鎮暗中進送錢財,和他們相結交。

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太子中風,不能說話了。

永貞元年(805年)春季,正月辛未朔,諸王親戚入賀德宗,只有太子因病不能來,德宗流淚悲嘆,因此得病,病情日重一日。二十多天裡,宮裡和朝中音訊不通,朝臣不知道皇帝和太子是否平安。癸巳,德宗駕崩。倉促之間召翰林學士鄭、衛次公等到金鑾殿起草遺詔。有宦官說:「宮中商議由誰繼位還沒有定。」眾人沒有敢對答的。衛次公馬上說:「太子雖然有病,但身為嫡長子,得到朝中內外的一致擁戴。如果太子實在病重無法即位,也該立其子廣陵王。不然,必定天下大亂。」鄭等都紛紛附和,議論才平息下來。衛次公是河東人。太子知道群臣擔憂懷疑,於是穿着紫衣麻鞋,勉強支撐病體出九仙門,召見禁軍將領,這樣人心才比較安定了。甲午,宣讀遺詔於宣政殿,太子穿喪服見百官。丙申,在太極殿即皇帝位,是為順宗。侍衛的將士還在懷疑,踮起腳來伸長脖子看過去,說:「真的是太子。」於是高興得哭了。

當時順宗不能說話,不能處理政事,常常在宮中設帷幕,身處其中,只有宦官李忠言和昭容牛氏侍奉左右。百官奏事,從帷幕中傳出是否同意的意見。自德宗病危時,王伾先入禁中,稱德宗詔命召王叔文到翰林院中處理事務。王伾將王叔文的意見告知李忠言,李忠言再將這些意見當做詔書頒行,外臣開始都不知道。

順宗的病長久不愈,偶爾扶病上殿,群臣不過遠遠地瞻望而已,沒有能夠親自奏對的。朝中內外都覺得局勢不妙,令人擔心,都希望早立太子,而王叔文等人想要專掌大權,厭惡聽到這樣的話。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人都是德宗很信任的舊人,他們都討厭王叔文、李忠言等人結成朋黨專斷攬權,於是啟奏順宗召翰林學士鄭、衛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擬了立太子的制書。當時牛昭容等人因為廣陵王李淳英明睿智,不願意奉詔;鄭就不再奏請,在紙上寫了「立嫡以長」四字呈上,順宗點頭應允。癸巳,立李淳為太子,更名純。

賈耽因為王叔文朋黨用事,心裡很厭惡,稱病不出,屢屢請求辭官告老。丁酉,諸宰相在中書省會食。例行規矩是宰相正在進食,百官沒有敢去謁見的。王叔文到中書省,要和韋執誼商量事宜,令直省通報,直省告訴他舊例,王叔文卻發怒,呵叱直省。直省怕了,只得進入通知韋執誼。韋執誼覺得慚愧,遲疑了片刻,還是起身出見王叔文,在閻中談了很久。杜佑、高郢、鄭珣瑜都放下筷子等候,有通報的人來說:「叔文要吃飯,韋相公已經和他在閻中一起進食了。」杜佑、高郢心裡知道不合規矩,但畏懼王叔文、韋執誼的權勢,不敢出聲。鄭珣瑜獨自嘆息道:「我怎麼還能留在這個相位上?」看看身邊的人,取馬直接回家了,不肯再出任丞相。二相都是天下人看重尊敬的官員,相繼辭官,王叔文、韋執誼等人更加無所顧忌,朝野上下都很害怕。

評析

順宗在唐代歷史上是個比較特別的皇帝,他在做太子的時候因為中風失音,德宗去世之後,群臣不知道太子是否可以即位,朝廷一度陷入混亂之中。在順宗登基之後,又因為病情的緣故無法處理政務,無法召對大臣,可以幫助他處理政事的,內廷是宦官李忠言和牛昭容,外朝則主要是出自東宮的王叔文和王伾。

王叔文有野心有手段,早在順宗為太子的時候就深得信任,並且很早即為順宗策劃即位後應當如何施政如何用人。但是順宗的健康狀況破壞了所有的計劃,以二王的資歷在朝廷上推行任何重要舉措都是很困難的事。何況他們作風急進,罔顧制度,因此他們的反對者,不止包括權力受到威脅的宦官,還有宰相、眾多朝臣,甚至皇室,二王的失敗是勢在必然的。傳統上被稱為二王八司馬的革新事件究竟應該如何評判,當前史學界爭議頗大。[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