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賞景·悟情·品精神(李煥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賞景·悟情·品精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賞景·悟情·品精神》中國當代作家李煥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賞景·悟情·品精神

秋陽,藍天。洛陽體育中心凌波湖畔。湖面上,彩色皮划艇,一艘,一艘……飛一般彩箭;健兒揮槳,左劃,右劃……進行曲般歌唱。碧波漣漪,柔情地跳躍,逐漸把風景傳遞給岸邊的花朵。出水口處,瀑聲如雷,一綹綹白練舞之蹈之,真誠地把健兒的喜訊帶到遠方……岸邊的楓葉,陶醉得臉上泛着紅暈;垂柳停止擺動了秀髮,痴痴地欣賞着;枝頭的鳥兒不再歌唱,天空的白雲隱去把天空讓給了陽光……這景致,是我眼中所見,也是一副風景的重現。重現的則是閱讀趙敏女士報告文學集《風景獨話》之後, 腦海里揮之不去、時時浮現的「風景」。

01

當我拿到趙敏的報告文學集《風景獨話》時,仔細端詳書名,感覺到了作者骨子裡的詩意。何謂風景?詞典里的定義為,供觀賞的自然風光、景物,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體講,是在一定的條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現象所構成的足以引起人們審美與欣賞的景象。而作品中呈現的則是一個個人,一座座企業。遊山玩水,寫寫風月,自然是樂事。寫人,寫企業,則是苦差事。趙敏卻把苦差事當做風景欣賞,她寫的報告文學,都是自由命題,那是一種境界,那是一種品質,那是一種擔當。

和趙敏談起報告文學創作初衷,她笑了。大學剛畢業的時刻,青春的激情,改革開放初期各行各業的勃勃生機,讓她的內心每時每刻都充滿着激動。她的眼睛不停地尋覓,然後是中文系高材生的文學素養與身邊火熱生活的激情碰撞,順利地寫出了《天地有正氣》。這一「風景」的發現與後來的成文,頗顯作者具有「發現的眼睛」的文學天賦。

趙敏偶爾聽到一個故事,中國勞工在日本做苦工,工人領袖耿諄帶領大家起義,雖然失敗了,還被判為死刑,幸遇日本投降,此人安全地回到了國內。這樣的英雄人物,應該用文學的表達讓更多人知道,以增強民族氣節。這位英雄在哪裡呢?趙女士苦苦尋找。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這位英雄就在平頂山市下屬的襄城縣。英雄事跡的感人,創作激情的點燃,在一個夏夜,趙敏見到了英雄:「我的面前,坐着一位年逾古稀,鬢髮蒼蒼,目光炯炯的老人。高高的身材,深邃的目光里透出一種歷盡坎坷辛酸而又堅定不移的光芒,無論任何人與這種目光相遇,都會覺得渾身充滿了信心與希望。」這種「信心與希望」激勵着她一次次採訪,一次次修改,以史料為依據,以見證人口述為事實,控訴中有友情,揭露中有憐憫,友誼中也不忘提醒「警惕」。正氣貫穿全篇,愛國成為主旋律。沒有渲染血腥,沒有過度描寫私憤,我想,這正是她面對心中風景的「獨語」吧。其實,閱讀趙敏的作品,猶如在欣賞一幅幅風景,靈動、鮮活,留於腦,刻於心,是與作者心與心的對話、共鳴。

諺語曰:「戲法人人會變,方法各有不同。」「不同」的背後則是作者的認識能力。清人宋宗元《正經》中的論述,也為趙敏的認知能力進行闡釋:「登高而望遠,視非加察而瞭若指掌。人之識量相萬,豈不信歟?懵者暗於當事,智者燭於先機,如鑒所懸,維高莫掩矣。」認識能力,就像懸掛的一面鏡子,角度越高越無法遮擋其光明。趙敏認識能力強,站位高,所以寫出的作品順利獲得報告文學創作的獎項。

厚厚的作品集,呈現給讀者的「風景」構成了人間萬象、社會溫情。她寫草根,把自己的姿態放得極低,甚至是蹲下身子,站在普通人的視角,道出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人生曲折,如《不安分的雕刀》;她寫企業家,善於挖掘企業家成功背後的風景,家庭和諧、子女成長,如《這邊風景獨好》;他寫金融人,他寫文學家,他寫繪畫大家……都能找到恰當的表達視角。在這種表達中,可以體悟作者的體察、鑑別和感受能力。一幅幅場景、一個個故事,都可以擰出作者的汗水,傾聽到作者的智慧。作者如負重前行的孺子牛,拉着沉重的犁鏵,開掘出生活中有生命力、有價值的東西。

02

一切景語皆情語。閱讀趙敏的作品,總感覺情滿紙面。紙面的背後則是作者胸中的一腔感情。因英雄的事跡而熱血沸騰,透着「上馬帶吳鈎,翩翩度隴頭」的豪情,只恨沒有生在那馳騁疆場的年代;因企業家的創業艱難而傷神,露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同情,眼睛濕潤地體味人生多艱的酸楚;因雕刻家的疾病而牽腸掛肚,腦海跳躍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共情,期待其早日成功;因商業總經理的不賺錢辦文化公司,內心中湧出 「大格局成就大事業」的欽佩,無代價地宣傳成了自覺……

面對針棉織廠女工粗糙的雙手,胳膊上龜裂的一道道血口子,趙敏寫到:「我心裡突然一陣難受,一股澀酸的液體涌到嗓眼上,我和她們是同性,為她們,也為自己。」(《逝者如斯》)這段文字,把趙敏作家的善,把趙敏心中那最柔軟深處的憐憫表達得一覽無餘。

我在閱讀趙敏作品的時候,很想了解她的成長閱歷。恰在此時,她的大作《散文隨筆》寄到了我的桌邊。閱讀「隨筆」,就如趙敏和我深情交談。她內心深處的愛憎情仇或隱或顯地浮現在我的眼前。她出生且成長於工農幹部家庭。那個特殊的年代,其父親被戴上了「帽子」。如此的家庭,她的姊妹兄弟性格各異,而她見父親,「話題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碰疼了什麼」,兄弟姊妹們「學會了隱藏心事,掩飾寂寞,那些食花的蜥蜴,采蜜的花鳥,成群飛舞的蜻蜓和蝴蝶,那些有霧和沒有霧的早晨,那些為一元錢和一件小事與弟妹打架吵嘴的往事,離我們已經遠去」。這種性格修煉,讓她懂得了人世間的酸苦,知道什麼是真痛,什麼是真冷,什麼是真苦,什麼是真情。由此理解她對受到藥水浸泡的同性寫出的文字,不是矯情,是真感情。

《文心雕龍·總術》篇稱:「自非圓鑒區域,大判條例,敢能控引情源,制勝文苑哉!」「控引情源」即在創作中把握思想感情的來龍去脈。情感貫通整體,乃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因疫情而靜默的幾天,筆者用心閱讀幾萬字的《這邊風景獨好》,感受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來龍去脈」,驗證着劉勰老先生的寫作秘笈。

作者以平視的角度,書寫以張平穩為代表的一班人對商貿公司的一腔深情。寫出了對黨恩情的感念,對孝賢之情的歌頌,對憐愛、包容之情的讚許,對底層救助的贊同……每一位人物的言行、思想都撞擊着作者的心,然後又通過作者慈愛、至善的心,呈現在讀者面前。這種呈現,或通過自己的心理活動,或通過主人公的語言,既豐富了人物形象,又豐滿了作品的蘊含,也把作者飽滿的情感修養顯現出來。

馮繼承贍養老人的舉動,說出的話,讓作家趙敏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種孝順的母子情多普通啊,可就是這樣的愛,蘊含着生如斯,長如斯,不斷進步的正能量基因,長此以往默默滲透着兒女、家庭的血脈根基……澆灌着家庭'孝賢、忠誠、寬仁……』思想理念的形成,穩固着嵐煙代代的生命元素。」

「平穩董事長說:一個'情』字未了!一切為了我的員工們,真情為他們着想,我這是公僕的情……我要做的就是傾情奉獻,造福我的員工們,為我的員工誠心誠意辦實事兒,盡心竭力解難事兒,堅持不懈做好事兒!」

……

所謂文章,就是所見事物在作者心中共鳴之後的書寫。統攬全文,作者的情感無處不在。她讚揚張平穩捐助貧困大學生的行為,「讓我的眼眶瞬間模糊」;她感嘆「愛心撫慰了別人受傷的心靈」,「自己也一樣得到心靈的淨化和幸福」;她引用「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讚譽那些獻出愛心的人;她感動淡泊名利、金錢,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使「最大最善意的愛」成為自己的人生圭臬。

這樣的文學創作,是作者真情的投入,是作者的一種開放性的審美眼光。所謂開放性,就是超越狹隘的封閉式的世俗眼光,作家既站在現實的地上,又要站在比現實更高的審美觀察點上。把人看作審美對象,不管是什麼人,其內心世界都可以具有審美意義;把事看做審美對象,不管是什麼事,其內核機理都可以彰顯審美意義。

厚厚的作品集,大都是寫人的生命力的作品。主人公生命力的灌注要依靠文學作品的哪些要素才能實現呢?劉勰認為是「情」,是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給文學作品帶來的生氣和活力。創作者的情感活動催生了主人公生命力的綻放。反過來,主人公生命力的絢爛,彰顯了作者的情感境界。我特別理解作家趙敏作品中、後記中兩次引用泰戈爾《生如夏花》的意義,主人公的生命力是「夏花」,她的創作激情、人生態度亦是「夏花」……

作家趙敏作品中的一句話,一直在我腦海縈繞。雖然是通過主人公之口,但我認為是她內心的獨白:「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着替別人撐把傘。」於是,我更堅定地認為,這就是作者傾情於作品生命力的動力源。一切文學皆人學。泰戈爾說過:「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響。」作家趙敏的人生經歷,促使她用「創造天堂的力量」,帶着「世間的絕響」,去為創造世間美好的人撐傘……

03

劉勰曰:「況乎文章,述志為本。」趙敏整個作品集,其「志」的主旋律,則是——正能量。

關於作品集裡表達的正能量,不說歌頌抗戰老兵的《天地有正氣》,也不說闡述張平穩帶領大家辦商業的《風景這邊獨好》,單說描寫煙草機械廠的《腳印》中的小標題,你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弘揚正能量的匠心:人心思走和人心盼來是相對;世上所有最先進、最完美的機器中,「人」這架機器是第一位的;一個人才的成長不是偶然的,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任何一個成功的男人後面都站着一個女人」,看來這話是有人生哲理的;「無論岸邊的奇花異草怎樣美麗芬芳,但它永遠挽留不住奔騰的江水尋找大海的腳步。」

閱讀這樣的文字,血管里的液體漲得軀體熱乎乎的。這其中,不僅有感情,還充滿着理性,一種分析事理的理性。其實,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情志」往往連用。黑格爾把「情志」解釋為「合理的情緒力量」,並且接着說,它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或出於一己的情好,而是「經過很慎重的衡量考慮來的」,且具有「充塞滲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種基本的理性的內容」。作家趙敏是把「情志」結合得很好的人,或者說,她的思維具有工科男的理性潛質。

她的《隨筆》中有一段她和妹妹的對話。生活的艱難、生存環境的壓抑,使她們食不果腹、頻遭白眼。當落實政策後,妹妹問:我們能活到今天已經不易,是不是就是最高境界了?趙敏回答說:人是理性的,理性也是放在第一位的,那時候父母包括我們自己也許都沒有想過別的,艱難困苦能度過去,全家一起齊心協力游過苦海,翻越大山,一步一步往前走,到達彼岸就是目的吧!

作者在看待經歷過的往事時,沒有激動,而是遠離仇恨,遠離世俗,心中流淌出的語言是客觀的、辯證的,符合正能量審美的。

在她的作品裡,有一種普世情懷。柴米油鹽醬醋茶,人間煙火都有趣。寫出的人物,道出的故事,平民百姓、有愛心有擔當的企業家,她都用心歌唱。

在她的作品裡,有一種持之以恆的韌勁。多少年來,她沒有懈怠,沒有因為報告文學的「小眾」而放棄。我在想:「人生在世,可以眼高手低,可以作為不大,但拍拍胸口問問自已,既便是一件小事,半生如一日去做,常人難為也。」

在她的作品裡,有一種向善之德。她寫到:「一個人的德旺修為是什麼?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心能容納山丘溝壑,氣度、胸襟都流露在眉宇之間。」顯然,她的眼中看到更多是善、慈、仁、義,是美好的春天。她欽佩袁隆平、讚揚張桂梅:「他們都把自已低到了塵埃里去,老百姓卻把他們放在手心裡捧着,頂在頭頂上供着。他們是英雄,偉大而平凡的英雄。在不起眼的崗位上做着不起眼的平凡事情,日積月累,顯示出他們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

案牘勞頓是一件苦差事,我在疲勞的時候,喜歡到門前的大道邊散步。散步在法國梧桐裝飾的人行道上,望着初冬的樹葉,焦枯中夾雜着橘黃。心想,那應該是從春到冬的孕育,是從青蔥到成熟的漸變。焦枯是生命的燃燒,焦枯是生命本質的宣言。這種燃燒、宣言,是次年春天的預示:人生底色永存,經歷過就要留下印記。忽然間,朴樹的歌聲《生如夏花》在耳邊響起:「抱着笑着,還流着淚,驚鴻一般短暫如夏花一樣絢爛……不虛此行……」。讀趙敏的文字,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那梧桐蕉葉的品質,能品味到「生如夏花」自喻,也能和體育中心凌波湖畔的風景聯繫在一起,那彩箭、那歌唱、那飛瀑中的舞之蹈之,都是趙敏文學創作之歌中的音符。因為她有太多的經歷, 既然生,便與夏花一樣的絢爛;既然愛,便要付出所有的情感。在報告文學的創作之路上,作家趙敏如夏花一般燦爛,如矯健的皮划艇健兒一般拼搏。

毫無疑問,這一些,她都付出了應有的情感……[1]

作者簡介

李煥有,洛陽理工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洛陽市文藝評論家副主席,出版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資助項目評論集《凌波微步》,《洛陽日報》《洛陽晚報》專欄作家,發表散文、評論作品百萬字以上。

參考資料